北鎮歷史——鎮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醫巫閭山是中國古老的北方鎮山,鎮山始於虞舜時期,並且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整個歷史進程,為歷代統治者所尊崇與祭祀。

北鎮歷史——鎮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醫巫閭山作為東、西、南、北、是五方鎮山之一,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山,見證了這一地區輝煌的歷史,醫巫閭山的鎮山文化也因此成為傳承悠久、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古老文化。

北鎮歷史——鎮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有一座莊嚴肅穆、古樸幽雅的皇家壇廟——地壇。地壇又稱為方澤壇,是明清兩代帝王在每年夏至日祭祀“皇地衹神”的場所。地壇分上下兩層,在祭祀時安放五嶽、五鎮、五陵牌位。

歷史上。五鎮、四瀆、四海,不僅是原始崇拜對象,還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納入國家祀典,成為歷朝歷代封禪祭祀的對象。其中鎮山經歷了九鎮山、十二鎮山、九鎮山、四鎮山,最終定型為五鎮山,這是時代發展變化與統治階級意志的集中體現。

北鎮歷史——鎮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從虞舜時期,《史記·夏本紀》、《虞書·舜典》、《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都有分封鎮山的記載。

至西周時期,《周禮·夏官·職方氏》載:“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巫閭”。

《周禮·大司樂》中記載:“四鎮五曰崩,令去樂”。從中可知此已出現嶽山,即所謂“五嶽四鎮”。

北鎮歷史——鎮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至隋代,《隋書·禮儀二》記載——開皇十四年(594)閏十月,詔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冀北鎮霍山,並就山立祠;東海於會稽縣界,南海於南海鎮南,並近海立祠。取側近巫一人,主知灑掃,並命多蒔松柏。其霍山,雩祀日遣使就焉。開皇十六年(596)正月,又詔北鎮於營州龍山立祠,並準西鎮吳山造神廟。

北鎮歷史——鎮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自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開始“醫巫閭山”即始與“北鎮”一詞聯繫在了一起,合稱“北鎮醫巫閭山”至今已有1400多年,而這時的北鎮也才具有方位上的意義,明確成為華夏大地的北方鎮山,方位命名鎮山始於隋代。

至唐代,唐玄宗於天寶六年(747)對全國五大鎮山加封會稽山為永興公,吳嶽山為成德公,霍山為應聖公,醫巫閭山為廣寧公……

北鎮歷史——鎮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其九州鎮山,除入諸嶽外,並宜封公。這是鎮山首次封爵,是鎮山文化一個新的起點,其中北鎮封為“廣寧公”。封建統治者秉持大一統觀念,最希望邊疆地區安定、安寧,地處邊陲的醫巫閭山被封以“廣寧”名號,正是反映了這一思想,北鎮地區後來在數百年間稱為廣寧,即源於醫巫閭山的這一封號。

北鎮歷史——鎮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隋唐兩代承前啟後,使國家祀典日益完善。

到宋遼時期,宋於皇祐五年(1153),將五鎮由“公”晉升為“王”,醫巫閭山封為“廣寧王”。

金代依宋代之例,封鎮冊為王,《金史》載:“明昌間,從沂山道士楊道全請,封沂山為東安王,吳山為成德王,霍山為應靈王,會稽山為永興王,醫巫閭山為廣寧王”。

元代在此基礎上,再次為鎮冊添加了美號,即由“廣寧王”成為了“貞德廣寧王”。

明清時期《明史》載:“明武三年(1370),詔定嶽鎮海瀆神號”。

封北鎮醫無閭山之神。

北鎮歷史——鎮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簡單地說,就是一座山,先加“鎮”字,再被人化,繼而又被神化。“人化”卻也並非凡人,而是非“公”即“王”,且還要“貞德”。這一過程歷經4000餘年。醫巫閭山則在這4000餘年間,不斷集聚著歷朝歷代的各種文化元素,最終形成為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