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为尊的佛教师道

佛教历来重视师道,佛弟子皆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便是明证。而如藏密中,除了显教的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另加了一条:皈依师,视师如佛,更显出师的重要性。

不过佛教的师道自有其特异之处,既有如世俗中的弟子事师的礼法,也有超越名位的洒脱与自在。

1、六祖与印宗法师

以道为尊的佛教师道

这段精彩的故事《六祖坛经》是这样记载的:

......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故事点睛:印宗法师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剃度师,但剃度后,印宗法师又反过来拜六祖为师。

2、神赞禅师与剃度师

以道为尊的佛教师道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出家后从本州大中寺受业,后行脚参礼百丈禅师,得以开悟见性。开悟后即回大中寺,欲点化其本师,以报剃度之恩。

刚返回之时,本师问道:“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

神赞禅师道:“并无事业。”

从此以后,神赞禅师便留在本师身边,做各种杂务。

有一天,本师命他进澡堂给自己搓澡。神赞禅师抚摸着本师的后背,说道:“好一所佛堂而佛不圣。”

本师回头看了他一眼。

神赞禅师接着又道:“佛虽不圣,且能放光。”

又有一天,本师坐在窗前看经,这时恰好有一只蜂子,在不断地撞击着窗纸,想飞出室外。神赞禅师看了这一幕,含沙射影地说道:“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

说完,便念了一首偈子: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本师一听,连忙放下手中的经卷,问道:“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后见汝发言异常。”

神赞禅师道:“我承蒙百丈和尚点化,已经得了个歇处。现在我回来,是想报答和尚的慈恩。”

本师听了,便命令大众设斋,请神赞禅师说法。

神赞禅师于是登座,举唱百丈禅师的门风,说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本师一听,言下感悟,身心踊跃,说道:“没有想到老了终于得以听闻一乘妙法!”

故事点睛

神赞禅师开悟后为报恩,去点化剃度师,剃度师礼请神赞禅师升座讲法,而终有所感悟。

以上两则故事若发生在世俗间,师父与徒弟的这种角色转换可以惊骇世人。因为普通人再洒脱,终究摆脱不了地位、名声、脸面等的束缚。师终被理解为年长,从业时间长等世俗量化标准,而忘失师道:传道授业解惑的本初意义。

佛教以解脱为目的,故其师道,以道为尊,以此视之,便不觉为奇了。

祝愿天下的老师吉祥安康!

原文出处:湖北随州宝善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