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稿后几十回,究竟是如何失踪的?

曹雪芹原稿有没有后几十回?应该是有的。因为从前八十回来看,结构缜密,情节严谨,人物性格丰富深刻而内在统一,又有无数诗、词、曲、花签、对话、细节,对八十回以后作了大量暗示,绝对不是写到一半就中断的作品能达到的。

《红楼梦》原稿后几十回,究竟是如何失踪的?

另一方面,前八十回里也有许多矛盾之处。比如贾兰的年纪问题,出场时已经五岁,而这时黛玉只有六七岁,中间还隔着探春、贾环、惜春几个人,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这只是一时疏忽,佳蕙跟小红对话时,提到“可气晴雯、绮霰他们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绮霰不知道,晴雯可的确是无父无母的孤儿,明确交代过的,她有什么“老子娘的脸面”可仗?而小红的父亲是林之孝,仅次与赖大的二管家,小红怎么没有“老子娘的脸面”可仗?在有的版本中,这句话变成了“仗着宝玉疼他们,众人就都捧着他们”,也许是作者发现了漏洞,也许是续书人的修改。多半是后者,因为宝玉是主子,宝玉“疼”则众人“捧”,这没什么不合理的。

《红楼梦》原稿后几十回,究竟是如何失踪的?

但是晴雯的身世,仍有矛盾之处。“这晴雯进来时,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专能疱宰”,会做厨师的表哥,应该已经成年了,虽然是“多浑虫”,也不至于不知道家乡父母吧?表哥知道家乡,晴雯怎么就不能知道?除非是表哥表妹,从小一起被拐卖,当时都是不懂事的孩子。但晴雯和多浑虫年纪相差较多,相貌品行专业更是全不相同,怎么可能流落多年还保持联系?

《红楼梦》原稿后几十回,究竟是如何失踪的?

晴雯的身世,显然经过重大修改。修改的原因也不难推测。被逐后宝玉探晴,是悲惨而动人的一幕。如果晴雯有父母,哪怕并不慈爱,对重病被逐的女儿也多少会有几分照顾。这样一来,晴雯的处境没有那么悲惨,探晴也就的震撼力也就减弱了。

佳蕙当着小红指斥晴雯等人是“仗着老子娘的脸”,显然林之孝也是后期才派给小红作父亲的,早期小红的父母地位也比较低。但是小红是贾府势败后“狱神庙慰宝玉”的人,给她比较高的出身,以及王熙凤身边服侍的职位,才能让她有展转的余地,更方便帮助宝玉。

《红楼梦》原稿后几十回,究竟是如何失踪的?

总之,小红和晴雯,出身一升一降,都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为了情节更合理。而如果没有写到八十回以后,这样的修改从何而来?

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而修改也明显是很多次的。就宝玉的结局,前文暗示的就至少有贫穷、出家、宝钗死后续娶湘云三种,这三种又不是能硬凑合在一起的。显然,作者设想了不止一个结局,并且都在写作中进行了尝试。

《红楼梦》原稿后几十回,究竟是如何失踪的?

有人认为,八十回之前是经过修改整理的,八十回之后只是构思或大纲,没有整理。但是这不合情理。哪个作者会对作品的前一部分精雕细琢、数度修改,后一部分才只保持构思大纲,迟迟不修改呢?正常的作法是写完一遍,再进行通篇修改、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增删五次”的修改、不止于“批阅十载”而是更长久的修改。

可以断定,在曹雪芹精益求精的笔下,前八十回也还在修改之中,因为还有诸多细节方面的矛盾没有弥补。那么,八十回之后,应该也有成稿,也经过多次的修改,只是未必是四十回或者二十八回罢了。

《红楼梦》原稿后几十回,究竟是如何失踪的?

既然有成稿,哪里去了?怎么会遍寻不着?有一种传奇性的说法,是曹雪芹死后,留下“新妇飘零”。因为家贫,新妇又年轻,丧礼诸事不备。有邻居老妇热心帮忙,劝曹家遗孀:“人已经死了,你还不赶紧烧点纸钱,让他打点路上的小鬼,以免得受苦。”家里没有纸钱,遗孀就把曹雪芹的书稿拿出一部分来,剪成纸钱烧了——这么有细节的传奇,当然只是传奇。

我倒是希望是有借阅者借去了。《红楼梦》(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在成书之前,已经颇有名声,在亲友之间传阅。清朝的印刷术已经相当成熟,《红楼梦》没有付印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因为没钱。作者贫困,又始终修改未完,所以没有“众筹”印刷成书。

《红楼梦》原稿后几十回,究竟是如何失踪的?

于是在亲友间的传阅,就只是手抄本,也是孤本。一旦借去而迷失,对曹雪芹是相当大的打击。或许他就是因为受不了这打击,病体加剧,才溘然长逝,来不及补写。他的运气,不如黄蓉母亲阿蘅好,桃花岛女主在《九阴真经》被盗之后,重新默写,写到一半才逝世的。

希望是迷失,而不是被焚,起于痴迷的奢望:如果是烧了,就一点指望也没有,不可能修复了。如果是丢了,说不定藏在哪个角落里,也许某一天有重见天日的希望,哪怕是残稿,哪怕只有一纸半页。如果真有那一天,将会是众多红迷的集体狂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