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張莊古墓葬羣:再次印證連雲港爲海陸絲綢之路交匯點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多樣化,印證了連雲港陸路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特色。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張• 莊 • 古 • 墓 • 葬 • 群

8月11日,在海州張莊古墓葬群,考古人員正在發掘一座石板蓋頂的豎穴土坑磚室墓。這座墓室近長方形,由於年代久遠,磚壁都被擠壓變形向內收,其中南壁變形嚴重。不過在這座墓裡,仍然出土了陶罐、髮釵、銅錢、銅鏡等文物。

今年3月28日上午,海州區張莊在挖掘洩洪道時,施工人員意外發現一個古墓。隨後,經過市博物館工作人員近半年的調查勘探,發現此地共有118座古墓,目前已發掘36座古墓(包含7座未清理完畢的古墓),250餘件(套)出土文物向現代人“訴說”著自己的前世今生。

該墓群的發現在我市尚屬首次,在蘇北魯南地區也不多見,為研究我市海州地區兩漢、唐宋時期的歷史文化面貌和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喪葬習俗提供了有力物證,同時也印證了連雲港陸路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特色。

洩洪道施工“帶出”古墓葬群

9月3日,港城經過一場大雨後,在海州張莊的一處工地上,一座座藍色的小棚子將地下的“寶藏”保護完好,絲毫沒有受到雨水的侵蝕。這就是我市目前正在考古發掘的海州張莊古墓葬群。昨日,筆者又在現場看見2座橢圓形磚室墓和6座船形磚室墓。據介紹,這是晚唐至北宋時期的墓葬。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玉璏漆鞘鐵劍

早在今年3月28日發現第一座古墓時,筆者便在張莊發掘現場看到,這處古墓群位於現張莊水庫北面的一處洩洪道施工現場。已經發現的這座古墓,距離地面約3米,木槨長約4米,寬2米左右。從外表來看,這是一處合葬墓。周圍已經挖出了青灰色的泥土以及部分陶片,據專家介紹,青色泥土學名青膏泥,為漢代墓葬獨有。墓葬的形制、用材和出土的陶片,也符合漢代墓葬的特徵,初步可以判斷是西漢時代的墓葬。

工地施工人員張先生說:“上午在清理土方的時候挖出來幾塊棺材板,當時沒有注意,再仔細清理一下,就看到有個墓,我們就打電話報告海州區文物局,因為這是國家的東西,比較寶貴。”附近居民也表示:“很多年前就在這附近挖出過古墓,所以這裡再次發現古墓,我們也不覺得驚訝。”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釉陶壺

3月29日上午9點多,在做好相關準備以後,工作人員利用撬棒將這處榫卯結構的合葬墓南側的棺材打開,歷經2000多年,裡面依然保存下來部分屍骨,還有少量的陪葬品。

“隨著考古調查勘探的深入,截至目前,海州張莊古墓葬群共發現墓葬118座,墓葬密度較大,是一處範圍較大的古代墓地,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目前已發掘36座古墓葬,其中29座已清理完畢,包含16座被工程破壞的殘墓”市博物館副館長惠強介紹,這些墓葬時代涵蓋漢代、晚唐至北宋、清代,以漢墓及晚唐至北宋墓為主。墓葬形制有土坑木槨墓、磚石混合墓、磚室墓、土坑墓等不同種類。墓葬用磚和北方以及中原地區的磚不太一樣,是本地產的青磚,墓磚的形狀、紋飾豐富多樣。個別墓葬有在墓室內放樹木或用碎瓷片填磚縫的葬俗,並有疑似祭祀遺蹟。

大量精美文物印證港城特殊地位

3月28日上午,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到達現場,經過36個小時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先後在棺槨的邊廂出土了木俑、漆器以及陶器。最讓專家興奮的是,墓葬中的紡織品、漆木器歷經兩千多年依然保持完好,這一情況在國內極其罕見。

8月11日,南溝東側臺地上,考古人員發掘出一座石板蓋頂的豎穴土坑磚室墓,這座墓室近長方形,由於年代久遠,磚壁都被擠壓變形向內收,其中南壁變形嚴重,不過在這座墓裡,卻出土了陶罐、髮釵、銅錢、銅鏡等文物。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陶模型器

“我們正在發掘的這座墓裡出土‘開元通寶’‘乾元重寶’錢、銀髮釵、銀髮笄、銀梳子、瓷缽、方形漆器,而南棺出土‘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及‘千秋萬歲’銘文銅鏡。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我們推測這是一座五代時期的夫妻合葬墓。”惠強說。

據瞭解,在已發掘並清理結束的29座墓葬裡,共出土各類文物250餘件(套)(不含標本),出土器物種類豐富且價值較高,特別是漢代大量墓葬木質棺槨、頭髮、漆木器、紡織品等有機質文物存留下來,甚至連西漢時期棕刷、線繩、線繞、木針、漆紗這樣的小件物品也有發現,這在國內其他地方極為罕見。另外,唐宋時期的墓葬普遍出土瓷器,包括邢窯、湖田窯、耀州窯等各大窯口的瓷器均有發現,其中的葵口碗、葫蘆形執壺、纏枝菊花碗、綠釉盞等瓷器非常精美。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青瓷葫蘆執壺

在考古發掘的同時,文保工作也在同步展開。市博物館抽調精幹力量成立文保組,專門負責出土文物的修復保護工作,先後將33件有機質文物送往荊州文保中心進行修復保護。

市博物館副館長惠強說:“從墓葬的形制和出土文物綜合來看,該墓群既有平民墓葬,也有社會中上層人物的墓葬。它反映了連雲港人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多樣化,證明了連雲港古代人群的多樣化和文化的多樣性,而文化的多樣性則來自於連雲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處在南北東西的這樣一個地理交匯點,也是陸路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上,恰恰也就是連雲港這個地方這個地域文明的一個特色。

這一區域歷史上多次發現古墓

過去,網疃村張莊位於古城海州的東面,也叫東門外,在唐宋時期,是錦屏焦山腳下的一塊‘臺地’,地勢比較高,風水好。”今年65歲的網疃村村民董老說,在古代,海州的達官貴人、財主以及有名望的人身故後多葬在這裡。

據瞭解,海州張莊古墓葬群位於我市海州區雙龍村張莊隊北部臺地上,海拔54米,坐落於錦屏山北麓和礁山西北側,北臨秦東門大街、東臨朐陽派出所、西臨網疃中心小學、東北距海州區政府約3千米。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釉陶碗

海州張莊古墓葬群目前發現最早的墓葬為西漢時期,後歷經東漢、唐宋、清代,墓葬時代明確且延續時間長、墓葬規模較大且分佈密集、墓葬形制特殊多樣、出土器物種類豐富且價值較高、墓葬建築工藝脈絡清晰,是一處重要的漢代和唐宋墓地。

”市博物館館長張大強介紹,這不僅在連雲港地區屬於首次發現,在蘇北魯南地區也不多見,為研究連雲港海州地區漢代、唐宋時期的歷史文化面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喪葬習俗提供了有力的資料。發現的一批形制特殊的船形磚室墓,為研究唐宋時期船形磚室墓的類型、分佈及傳播提供了新資料。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墓群發掘現場

據介紹,此次發現的古墓群位於漢代、宋代海州古城外東南方向,歷年來先後在該區域周邊有過重大發現。1973年,在陶灣村曾發現過西漢東海郡太守(兩千石)西郭寶墓;1973、1982年,在臨近的大成磚廠曾發掘過十幾座晚唐至宋代墓葬;2002年,在西側的花園路曾發現過出土西漢古屍———淩惠平的雙龍漢墓;2011年在石棚名居附近發現過石棚漢墓;2013年在臨近的朐山、網疃、吳窖發現多座兩漢、唐宋墓葬……這些古墓葬距離張莊較近且墓葬形制相似,推測與本次發現的古墓群關係密切。

目前,海州張莊古墓葬群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收穫,考古發掘和資料整理工作仍在有序地開展。

市政府網站刊登的一篇文章

《連雲港與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關聯》

自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7世紀的近2000年中,海陸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連雲港在海陸絲綢之路中有著獨特的地位,是海陸絲綢之路的交匯樞紐。連雲港在海陸絲綢之路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僅徐福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開拓者,而且東漢時期佛教文化就傳到了連雲港,比敦煌石刻早200年。連雲港市擁有豐富的海陸絲綢之路歷史遺蹟,它們是連雲港與古代海陸絲綢之路關係的有力證明。

連雲港在海陸絲綢之路中有著獨特的地位。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教授周紹良就曾提出,連雲港地區是研究海陸兩條絲綢之路交匯的一個理想地點。

他認為,連雲港地區和絲綢之路有著密切關係。現已發現,徐福故里在連雲港市贛榆縣,經過多方考證,海州灣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東方航線的起始點,國內外的專家們,不僅初步揭開徐福東渡之謎,也對海上絲綢之路作了有益的新探討。其次,連雲港市孔望山磨崖佛教題材造像被重新發現,這不僅把我國摩崖雕刻上推了幾個世紀,為我國藝術史研究提供了新資料,而且也證明了天竺(印度半島)佛教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史實。再次,對東絲綢之路的研究和現代絲綢之路的研究,必須研究連雲港地區與絲綢之路的關係,以及連雲港地區在這方面的重大貢獻,它將進一步證明,連雲港地區在絲綢之路上佔有重要地位。正是由於連雲港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陸兩條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連接點,這就為兩部偉大的古典小說在明清時期的誕生提供了創作背景:一部是《西遊記》,另一部就是《鏡花緣》。具體來說,連雲港與古代海陸絲綢之路的關聯是:

一是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重要人物。主要是

徐福東渡。徐福是中國歷史上秦代著名方士,偉大的航海家,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開拓者。2200多年前,徐福受秦始皇派遣赴海外尋求長生不老之藥,他率領數千童男童女,攜帶五穀百工,揚帆東渡,開創了中、日、韓友好之先河,受到了中、日、韓等各國人民的世代敬仰。贛榆縣是徐福故里,建有贛榆縣徐福祠堂、徐福生態園等。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徐福東渡

二是與佛教東傳有關的重要歷史遺蹟。一是

法起寺。它與洛陽白馬寺屬於同一個時代建造,是佛教東傳的重要見證。法起寺位於連雲區宿城大竹園村,佔地150畝,為漢代寺院,是中國早期寺院之一,自古被譽為“淮海第一叢林”。不幸的是這座千年古剎1938年毀於日機轟炸。為宏揚佛教傳統文化,滿足信眾的宗教生活需求,2006年8月江蘇省宗教事務局批准恢復重建法起寺。可惜,目前遺留下來的文物很少了。二是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它是佛教東傳的重要產物,是東漢時期佛教內容的造像,比敦煌莫高窟還要早200年,已被錄入《世界古蹟叢書》的“中國卷”。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是我國佛教史和美術史上的瑰寶,也是連雲港市最珍貴的古蹟之一。孔望山這種早期的佛教摩崖造像為什麼沒有在最先傳入佛教文化比較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出現呢?有人認為佛教的傳播除了陸上絲綢之路這個途徑外,並不能排除也存在著以連雲港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同樣也輸入了印度佛教,並落地開花,孕育了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題材。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在看過孔望山東漢摩崖造像攝影題詩道:“海上絲綢路早開,闕文史實證摩崖。可能孔望山頭像,及見流沙白馬來。”
三是阿育王塔。它也是佛教東傳的重要見證。連雲港阿育王塔,興建於宋代天聖元年(1023年),塔高40餘米,九級八面,是蘇北地區現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佛教寶塔。據建塔時嵌在塔內壁上的碑文記載,此地原先曾建過一座塔,在唐代時號稱全國第二,可見此塔在我國的建塔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

三是與海陸絲綢之路有關的重要歷史文化遺蹟。

一是秦東門遺址它是海陸絲綢之路交匯節點的重要標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縣,立石闕,作為“秦東門”,此事《史記》有記載。關於“秦東門”的位置,歷史上有三說。一是秦山島之說。清道光年間的海州知州謝元淮認為“海上”即“海中”,當從鬱州去尋找,並指認秦山島為立石之所在。清《光緒贛榆縣誌》從其說。二是馬耳峰之說。明代張峰《海州志》及海州地方誌皆有此論。三是朐縣孔望山之說。“秦東門”到底是什麼樣子?歷史上並沒有留下遺蹟或文字記載,《史記》中也沒有對其形象進行具體描述。連雲港市考古專家認為,尋找“秦東門”,只要找到了東海廟也就找到了東門闕之所在。從魏晉文獻中稱東海廟為“植石廟”以及“石門猶存”的記載,東門闕是就地取材用巨石壘起的門,應該是秦漢之際盛行的“闕”形建築。通過考古發掘結合文獻資料,在基本可以確定孔望山摩崖造像前的山腳臺地為漢東海廟故址的同時,也就基本上確定了秦東門闕的故址。二是蘇馬灣漢代界域石碑。位於連雲港市東西連島,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完好,內容明確,有確切紀年的一塊漢代界域刻石,也是我國最早的以石質為載體的郡級海洋權益法的版本。蘇馬灣界域刻石是東海郡與琅琊郡的分界刻石,明確地劃定了兩郡的海域權屬。從膠州灣至櫃縣以東是琅琊郡的海域,從櫃縣以南至今日灌河口以東是東海郡管轄的海域,海洋權屬十分清楚。三是
《尹灣漢墓簡牘》。其中記載了與絲綢之路有關的重要內容。據木牘《兵器簿》中記載:“烏孫公主諸候使節九十三”。大意是烏孫公主作為使節帶了93件兵器到烏孫。當時,漢朝使者經烏孫之南到大宛、月氏的,不絕於路。烏孫派使者獻馬給漢朝,並願娶漢朝公主,兩國結為兄弟。烏孫公主(公元前121—101年)是漢武帝侄子江都王劉建之女。漢武帝為聯合烏孫,抗擊匈奴,派她出使烏孫國。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秦東門雕塑

四是與東亞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遺蹟。

一是宿城新羅所、新羅村遺址它是古代中韓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連雲區宿城早在漢代就形成了人口稠密的小集鎮,由於佛教東傳和法起寺的創立,至唐代已成為沿海地區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古代新羅有密切的海上交往,和朝鮮半島家喻戶曉的海上王、海神張保皋有著割捨不斷的歷史情結。唐代的宿城是新羅商業船隊必經的岸線,也是船隊補充給養的重要場所,由於宿城新羅所的設立,大批的新羅人來此,有的入籍於海州,並攜家來此做官供職、經營水運、習禪敬佛,或由於通婚以致定居農作。隨著新羅人的密集聚居,逐漸形成了宿城“新羅村”。1990年7月,韓國首爾張保皋海洋經營史研究會、中央大學校、中國研究所四位教授從韓國專程來宿城對新羅村舊址進行考察。考察結束後,在保駕山北側立一塊“宿城村新羅人宅住居遺址”的石碑以示紀念,成為中韓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歷史見證。二是金聖禪寺。金聖禪寺位於連島蘇馬灣,是中朝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據傳說,唐代去九華山修行的金喬覺上人,原是新羅國王子金憲英的近族子弟,唐開元七年,年僅24歲的金喬覺拋棄了皇室優裕的生活,渡海來華,經鷹遊門,登鷹遊山(即今連島),而後從淮河泛舟入運河,再達長江,逆流而上,從安徽銅陵上了九華山。金喬覺在九華山虔誠苦修,整整苦修了75年,至99歲時圓寂。3年後開函時,據說“顏色如生,兜羅手軟,骨節有聲如撼金鎖”。三是
雲臺山藏軍洞。它是古代中外文化傳播的重要見證。“藏軍洞”又稱封土石室、古悶洞、老古洞等,在連雲港市雲臺山、錦屏山等地區廣有分佈。其斷代及用途一直在文史界爭論不休,近年隨著對外交流的深入,發現韓國也分佈大量此類石室墓葬,其形制與雲臺山極為類似,經考證源於百濟時代(約我國唐代),故韓國相關研究人員對於連雲港市的“藏軍洞”調查工作極為關注。這與歷史上海上文化交流有關。四是琉球爐。清嘉慶21年6月,琉球國一艘失風船飄至鷹遊山(今連雲港口),當時海州知州師亮採招待了他們。臨行時船主以琉球爐相送,此爐現保存於連雲港市博物館,屬國家一級文物,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直接見證物。師亮採在任海州直隸州知州期間,還編修《嘉慶海州直隸州志》,為連雲港市花果山水簾洞題“靈泉”二字。五是古代海州港遺址《太平廣記243李邕》記載,“日本國使至海州,凡五百人,載國信,有十船,珍貨數百萬”。說明當時日本國進貢通過海州港。唐代日本和尚園仁曾記述他到中國求法,也是泊船於海州東海。據《宋史魏勝傳》中記載,宋代海州,不僅是商港,而且是軍港。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琉球爐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值班總編:王海鷗

專題策劃:相 濤

文章來源:《連雲港日報》2018年9月5日、連雲港市政府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