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求職、擇偶……它們背後原來都有算法可循?

買房、求職、擇偶……它們背後原來都有算法可循?

“你相信人生有公式嗎?”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面臨許多選擇題:中午吃什麼,和誰談戀愛,是否該買房……受困於空間和時間的有限,大部分人總會做出與最終預期相反的決策,而當愛情受到欺騙、股票面臨割肉的時候,人們方才悔不當初。

今天小巴為大家推薦的同讀好書叫《算法之美》,作者布萊恩和湯姆都是有著跨學科背景的大拿,他們發現:雖然人生沒有後悔藥,但其實那些讓我們糟心的選擇題,大多數都有可以搞定它們的算法。

在寫書過程中,兩位作者進行了大量的調研,研究算法對人類生活中的林林總總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他們在書裡記錄了11個算法,那些看似深奧的數學規律,在兩位作者有趣的文筆下,將變成指導人生的選擇秘笈。

買房、求職、擇偶……它們背後原來都有算法可循?

用37%法則買房和選對象

買房、求職、擇偶……它們背後原來都有算法可循?

假如你正準備買房,並計劃走訪100套房子進行考察,那麼怎樣才能高效地找到最心儀的房子呢?

作者提供了一個觀點,使用最優停止理論的37%法則:當你在考察前37套房屋時,千萬不要出手,而是從這37套房子中,找到一個最優選擇。接下來,當你從第38套開始考察時,只要看到比最優選擇好的房子,就入手吧!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無厘頭?事實上,37%理論在數學界享有盛名,它並不一定百發百中,但卻能最大限度地幫你避開概率的坑。生活中許多問題都可以用這個算法來解決,比如買房、買車、找對象、招聘、找車位等等。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在更好的選擇出現前就已經停止了,這種急性子表明最優停止問題中,我們還需要考慮一個因素——時間成本。

時間的流逝,會把所有的決策問題都變成最優停止問題,而所有的決策都有連續性,沒有完全相同的二次決策的機會,所以在概率均等的情況下,最優停止問題中時機選擇的重要性以及37%法則,便彌足珍貴。

買房、求職、擇偶……它們背後原來都有算法可循?

基廷斯指數:年輕與試錯

買房、求職、擇偶……它們背後原來都有算法可循?

小巴有兩個好友,A25歲,B35歲,最近他們都動了換工作的心思,在聽完他們對工作的抱怨後,小巴建議A跳槽,建議B三思。

在我們的一生中,活在當下和敢於嘗試,一直是一對無解的矛盾。事實上,什麼時候該思變,是有一個數學公式的。舉個例子,比如你在一家公司工作,成功的、開心的工作經歷共6次,失敗的、難過的工作經歷共4次。

這個時候,你是否應該選擇跳槽呢?在這裡,小巴給大家介紹一個叫“基廷斯指數”的決策方法。

買房、求職、擇偶……它們背後原來都有算法可循?

上圖是基廷斯指數表,繼續剛才的例子,選擇留下的話,二者結合起來對應的合理值是0.7249,而對於新工作而言,輸和贏都是0,對應的合理值是0.8699。

如果聯繫到時間成本,在這個時候,便可以加入37%原則作為額外的權重。假設20-60歲為你的工作年限,那麼A的權重為0.84,B的權重為0.52,用權重乘以兩個合理值後,結果便顯而易見了。

在書中基廷斯指數表對應的法則,叫探索與利用。而採用一邊更新、一邊錄製的一季季上映的美劇正是利用這條法則的高手:一旦收視效果達不到預期,馬上停止錄製,從而將成本風險降到了最低。

買房、求職、擇偶……它們背後原來都有算法可循?

緩存問題與衣櫃哲學

買房、求職、擇偶……它們背後原來都有算法可循?

又是一年換季,當我們打開衣櫃,發現裡面塞滿了衣服,這下你面前就出現了兩個問題:哪些東西需要保留?留下的東西應該如何擺放?

櫥櫃整理與計算機存儲器管理所面臨的問題非常相似:空間有限,而目標是節省金錢和時間。我們和計算機其實都是在進行組織工作,正是由於問題高度的相似性,使緩存作為計算機科學的解決方案,同樣適用於人類的家庭生活。

當你決定物品該扔還是該留時,緩存算法中的最近最少使用原則,將幫你搞這一切:回顧你的衣櫃吧,我們最不需要的衣服,就是棄用時間最長的那一件。除非它有特殊紀念意義,不然該扔扔,該賣賣。

下一步,當我們決定把物品留下來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合理利用地理位置,儘可能把物品的“緩存”建立在它們通常使用的位置附近。你的衣櫃是一級緩存,衛生間是另一級,而玄關處的衣架是第三個。

如果你活用緩存的思路,那麼你大可不必因為衣櫥裡的雜亂無序而感到壓力或自責。因為這不是雜亂無序的標誌,而是最精心設計和最小的組織形式之一,最起碼,你沒有讓你的襪子出現在餐桌或者電視機上。

買房、求職、擇偶……它們背後原來都有算法可循?

結尾的話

買房、求職、擇偶……它們背後原來都有算法可循?

除了上述三個法則之外,在這本《算法之美》中,還有排序、時間調度、貝葉斯法則、過度擬合、約束鬆弛、隨機性、網絡、博弈論八個有趣的法則,儘管現實問題異常複雜,還有許多算法不為人所知,但是計算機科學家一直在與這些難題死磕著。

這些來之不易的真知灼見與我們對理性的直覺認知存在偏差,但當我們一點點把計算機科學的智慧轉化為人類生活的策略,那麼在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我們必將更加明智。

正如兩位作者研究計算機與人生規律後,告訴我們的那樣:

不要總是考慮所有的可選方案;

不必每次都追求最佳結果;

偶爾犯點兒錯誤;

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有的事情可以暫時放一放;

相信自己的本能,不要過多思考;

採用拋硬幣的方式;

要體諒,但是不能忘記;

放鬆自己,忠於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