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4年前的《失控》看24年後中國智能教育的發展方向

1994年,作家凱文·凱利在《失控》中提到了不少如今大火的概念: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協作、雙贏、共生、共同進化等等。其中,凱文提出“我們應該有目的地培養機器人成為好公民,要逐漸為他們灌輸價值觀,讓他們能夠獨立做出負責任的決定”,這個觀點在二十四年前招致了眾多的爭議與批判。

但是,當我們回到今天,會發現當年這個備受爭議的概念幾乎成為所有互聯網企業的信條,尤其在教育行業中,從官方到民間,讓技術,讓機器更好地、更負責任地服務於教育,已然成為人大多數人的共識。

從24年前的《失控》看24年後中國智能教育的發展方向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指出,我國將於今年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接入和提速,接入帶寬10M以上的中小學比例達到80%等目標。其中,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仍是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

與此同時,民間企業也加快了對智能教育的探索。從起源於傳統教輔行業的好未來,到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原住民”一起教育科技(該品牌更為人熟知的是其子品牌一起作業),再到從人工智能技術領域跨界而來的科大訊飛,這三家企業在近兩年均先後步入了智能教育的賽道,而且從不同的實踐角度描繪出了智能教育的圖景,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藉助算法,實現學習數據的智能分類

“我並不認同人工智能無所不能,但我覺得人工智能可以在教育領域大有所為”,科大訊飛 CEO 吳曉如說過。當前,作為國內人工智能領軍企業,科大訊飛目前已將語音、視覺、機器翻譯等核心AI技滲透到了教育、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各領域。單就教育行業來講,科大訊飛近年來最大的貢獻就是藉助其在算法的深度挖掘和平臺建構的優勢,在智能教育的“算法層”開拓了一片新的領地。

一方面,科大訊飛在龐大學習數據的基礎上,對數據進行分類處理,深度挖掘數據價值後,再將相應資源分發給不同的學員。例如,科大訊飛今年重點推出的“新課堂”就以師生pad為載體,融合了科大訊飛以往的產品數據,實現了更加自由的信息互通交流。

更重要的是,科大訊飛當前正在嘗試打通數據中心的屏障。在這之前,新舊系統沒有交叉,新的數據不能夠覆蓋舊的數據。而教學平臺在結合了相應算法之後,無論是在學校、班級,還是一個區域,產生的數據都會被結合起來,有希望形成教和學的閉環,從而幫助學校提升備教改輔研管的精準性及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

毫無疑問,科大訊飛作為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龍頭企業,在智能教育上有著不俗的技術優勢,未來也有可能成為教育賽道上的“一匹黑馬”。

從24年前的《失控》看24年後中國智能教育的發展方向

打通三端,一起教育科技構建個性化全場景教學

“在知識層面不超綱、不超前的情況下,讓學生用更少的時間、更有效的練習,獲得終身受益的思維方式,才是個性化教育的真正目標”,一起教育科技創始人兼CEO劉暢曾說。近年來,一起教育科技主要將精力放在學生端、家長端和老師端的三端共聯上,試圖以智能技術完成高效且個性化的教育閉環的打造。

劉暢有一個著名的觀點:“減負”不是減少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而是教給學生高效處理信息的方法。以一起教育科技於今年推出的Socrates智能教學系統為例,該系統目前已經能夠根據學生產生的學習行為優化題庫內容;老師也能夠在線上進行批改和彙總。此外,家長可以通過手機掌握孩子的作業進度,並對孩子的學習時長進行限制。

此外,一起教育科技還推出了小U智能同步練作為學生的智能輔助學習工具,來進一步解決教學個性化的問題。該產品主要通過“智能同步”、“智能評測”、“智能推薦”、“智能報告”等模塊幫助學生打造個人學習方案,並根據個人學習行為不斷優化推薦內容。

據悉,一起教育科技目前已經擁有了4000萬學生、2000萬家長和190萬名教師,這些龐大的數據未來極有可能成為一起教育科技參與競爭的核心資產。與此同時,龐大的用戶也讓一起教育科技的創新具備更強的落地性,直接普惠千萬級學生,這對於彌合東西部教育資源差距也有很大的幫助。

感知數據,好未來真實反映學生學習情況

“教育+互聯網已經過去,教育+AI才是未來的希望”,好未來總裁白雲峰表示。當前,迎著教育智能化的浪潮,好未來也推出了“魔鏡系統”,該系統旨在利用AR/VR技術、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從“感知”層面推進課堂的革新。

對學生來說,“魔鏡系統”可以藉助攝像頭捕捉學生上課時的課堂狀態和麵部情緒變化數據,生成專屬學習報告;對於老師而言,“魔鏡系統”則能夠提供多維度量化數據,幫助老師優化教學方案;對於家長來說,“魔鏡系統”也可以反映孩子的學習狀態,即使不陪讀也能夠輕鬆瞭解孩子的課堂學習狀態,進一步保證了教育效果。

當前,好未來在感知層面的數據收集已經能夠將孩子的學習狀態直觀地呈現給老師和家長,而其未來如何發展、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還有待時間驗證。

在《失控》中,凱文·凱利說:“我們不能再在‘人造物’與‘天造物’之間糾結,新的變化已經在發生,未來也將更快速地出現,我們所需要關心的是,我們是否能順勢而為?我們做好迎接他們的準備了嗎?”未來,教育行業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朝著精細化方向發展,可以預見,能否真正為用戶提供價值?能否創造更多的用戶需求?都將是教育企業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而智能教育也將成為一個新的切入點,讓“人造物”服務於更多教育行業中的個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