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的成功,其实是文化的尴尬

我认真看完了《国家宝藏》的第二集,并不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吐槽她。

但是,当节目开始上滚屏的时候,我还是无法克制住自己吐槽的冲动。

《国家宝藏》的成功,其实是文化的尴尬

《国家宝藏》,豆瓣评分9.4。我不太看豆瓣,不知道有没有综艺节目比她更高。不过,凡是说这档节目不好的人,都是没文化没品位的。

可怜的是,我就是这样的人。

《国家宝藏》的成功,其实是文化的尴尬

第二期的宝贝要比第一集更牛逼。

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都是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神器”。

云梦睡虎地秦简,知名度略微差一点,可人家资格老啊。

但是,借用一位朋友的话,整个节目给人的感觉就是——

当贵族遇到了富二代

前世故事里,小品一如既往地尴尬,或者说是比第一集更尴尬。(王刚老师关于曾侯乙编钟的演绎还稍微好些)。

浓浓的煽情风,让人感觉是琼瑶阿姨不小心走错了剧组。

人、剑对话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以至于弹幕里有人调侃“别一不小心把剑魔唤醒了。”

《国家宝藏》的成功,其实是文化的尴尬

至于撒贝宁的小品,很欢乐很综艺,除了和节目总体风格有些违和外,倒是没有别的毛病。

《国家宝藏》的成功,其实是文化的尴尬

今生故事里,第一段的江旭东博士没大问题,虽然他讲的“树枝纹”啥的我也没听明白,但反正很牛逼就对了。不过最后来了一首诗……瞬间掉了眼镜,这不是赤果果地在黑理工男吗?

您好好做研究就行,术业有专攻。

至于第二段的基层警察,实在有些硬装斧头柄了,生搬硬套的痕迹太明显。

早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国家宝藏》是把收视率放在最后的。究竟收视率是不是最后我不知道。如果不考虑收视率,为什么第二期选了湖北博物馆而不是按照介绍顺序出上博?个人理解是,上博的几件东西实在缺乏知名度,不像曾侯乙编钟那样被誉为“教科书之钟”。

不过,哪个在最后不肯定。导向放在第一位是肯定的。于是:

《国家宝藏》的成功,其实是文化的尴尬

《千里江山图》对应环境保护,“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各种釉彩大瓶,一定要让乾隆说“大国气象就要海纳百川”;

守护石鼓是守护初心;

越王勾践剑寄托了强国梦;

秦简居然联系上了秦代的廉政,一菜一汤……是想对应从严治党?

《国家宝藏》的成功,其实是文化的尴尬

现代话语在前世故事中强行乱入,宽袍大袖的古人说着最与时俱进的言论。央爸爸唯恐观众不懂“曲中有深意”的苦心,也真是“其心可悯”了。

《国家宝藏》的成功,其实是文化的尴尬

昨晚看了节目,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档节目选择的是故宫博物院而不是国家博物馆?

毕竟,我们小时候历史上的插图,一多半来自国家博物馆,什么司母戊方鼎、玉龙,随便拿一样出来就能甩你一脸鼻血。

我开始以为是从娱乐的角度,故宫博物院最近正火。

不过后来有业内的朋友告诉我“国博不太好打交道”。“不好打交道”可以有很多解释,也许原因之一也可能是不能认同这种展现方式吧?我们不得而知。

这或许是一种尴尬。

当承载着几千年历史文化血脉的文物,必须用这种重口味的小品、高八度的口号来吸引观众的时候。

《国家宝藏》的成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曾经,我们相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可是,结果我们发现盛开的文物并不能引来蝴蝶。

我们需要给她加香精、加音响、加……

只是,被如此包装的文物,还有她原来质朴的面目吗?

曾侯乙编钟,还能敲响2400年前纯粹的声音吗?

《国家宝藏》的成功,其实是文化的尴尬

以后想起“吴王金戈越王剑”就会想起段奕宏的“剑魂”;

想起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和屈子就会想到小撒的搞笑;

真是有点恐怖的……

《国家宝藏》的成功,其实是文化的尴尬

或许,是因为我看《国家宝藏》的眼光错了?

不可否认,它是一档成功的,带有文化元素的综艺节目。

而不是我所理解的,用综艺辅助的文化节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