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漢語橋」後,他開啓了全新的人生

今年

北京師範大學來了一位“特殊”的學生

他來自遙遠的蘇丹

卻因為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

他獲得了2017“漢語橋”年度總冠軍

成為第一個獲得這一稱號的非洲選手

回國後

他更是受到了蘇丹副總統巴克裡的接見

如今

他獲得孔子學院獎學金來到中國

在北京師範大學開啟了新的人生篇章

踏上“漢語橋”後,他開啟了全新的人生

趙之行,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2018級學生


“是漢語和中國給了我這次機會,讓我知道了什麼是中文、什麼是中國人,然後接觸到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能擁有機會了解其他國家的思想文化,自己的收穫自然也就越來越多了。”

這是趙之行到北師大學習的第二週,北京和北師大的一切對他而言都是新奇的。漢語和中國文化是連接他與這個世界的一道橋樑,他不斷地發現屬於這個廣袤而神奇的國度裡吸引他的種種,也讓這個國度的人開始認識他、接納他,在他身上看到屬於漢語文化的與眾不同的魅力。

因父母與漢語結緣

趙之行與漢語的初次相識得益於父母的影響。母親是喀土穆大學的中文學院院長,她欣賞中國人身上那股認真而不拖泥帶水、一鼓作氣的勁兒,對中文有著濃厚興趣,水平很高。

父親也很喜歡中國,在他任職的石油公司,有不少中國同事,對中國有較多瞭解。

踏上“漢語橋”後,他開啟了全新的人生

趙之行和家人

2014年10月高考結束後,趙之行在父母的建議下,選擇前往蘇丹喀土穆大學就讀漢語和英語專業,開啟了漢語專業的學習旅程。

第一次上漢語課的時候,老師便為每一個人都取了中文名。老師告訴他,“之”有知行合一、到達的寓意,“行”在古代的時候好像代表某一個行業,取這個名字是希望他能在文化行業達到知識富有的境界。

這樣一個被寄予厚望且有內涵的名字,恍若有一種宋代文人的氣質,趙之行很是喜歡,讓他覺得自己有了一個非常完整的中國身份。


踏上“漢語橋”後,他開啟了全新的人生

趙之行在喀土穆大學

雖然現在趙之行的中文字正腔圓,但是他在發音上遇到的困難,曾經差點讓他打起退堂鼓。

他還記得剛入學時,老師會讓他們挨個到辦公室背誦課文。有時候他覺得自己的發音是對的,但老師卻不斷糾正他的錯誤。一個“下雨”的“雨”字,他站在辦公室五個小時,還是沒能把發音讀對。

在老師和母親的鼓勵下,他堅持了下來,在中文學院學習一個月後,漢語學習狀態才漸入佳境,趙之行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喜歡漢語。

漢語水平提升後,趙之行開始接觸中國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古代詩歌。阿拉伯語文化裡,詩在文學中最為有名,自古以來便有各種美妙的詩篇。

在阿拉伯語的語境下,趙之行可以感受詩的美妙之處,但換到漢語語境中,他要感受詩歌之美便困難多了。

不過,在漫長的漢語學習道路上,他已經克服了重重困難,作為“漢語橋”的贏家,他可不再害怕漢語文化的挑戰了。

兩戰“漢語橋”,奪得總冠軍

踏上“漢語橋”後,他開啟了全新的人生

“漢語橋”比賽中的趙之行

2016年,大二的趙之行第一次參加漢語橋比賽,進入了總決賽。比賽中的小品項目要求至少表演八分鐘,而在參加漢語橋比賽之前,趙之行從沒想到自己能夠使用中文交流三分鐘。

“跟老師交流的時候不知道一些詞語怎麼說,我就會用英文跟他交流,然後他就會跟我說用中文怎麼表達。”儘管由於中文水平火候尚缺,趙之行最後只得了三等獎,但這一次經歷也給了他更多的動力和勇氣。

踏上“漢語橋”後,他開啟了全新的人生

“漢語橋”比賽中的趙之行

2017年,趙之行再度來到中國,第二次參加“漢語橋”比賽。這一次,他代表蘇丹、代表非洲大陸衝破重重挑戰。巔峰對決中,趙之行在與另一名選手經過數十輪比拼後,以14:7的比分和壓倒性優勢獲勝。對中文知識的熟練掌握讓他冷靜從容,全程零錯誤作答,並最終贏得了總冠軍。

對於奪冠一事,趙之行十分激動,也為自己而感到驕傲。這對他不僅意味著榮譽,意味著以往辛苦學習的肯定,更意味著來到中國留學的機會,使他離自己的夢想更進了一步。

踏上“漢語橋”後,他開啟了全新的人生

趙之行與“漢語橋”的朋友們聚會

除了知識和勝利外,對趙之行來說,從“漢語橋”收穫的最珍貴的東西便是跨越國界的友誼。

他和當時的“對手”們現在依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他們同樣熱愛中國,熱愛漢語,一起來到賽場,用中文溝通交談,分享他們在自己的國家學習漢語遇到的趣事,分享自己的生活,介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彷彿他們已相識多年,從未有過時空的隔閡。

趙之行和來自澳大利亞的大洋洲洲冠軍劉思遠成了很好的朋友,在和她的友情中,趙之行感受到了屬於“漢語橋”的珍貴情誼。

“我還記得,總決賽第一輪思遠就被淘汰了,她一直在哭。她跟我說,你還是不要安慰我了,你贏了‘漢語橋’就相當於我贏了。我當時特別的感動。其實我們已經不像是在競爭了,雖然我們代表不一樣的大洲,在這個比賽當中是應該互相競爭激烈的那種感覺,但是其實我們更像朋友,我們就是朋友們聚在一起,來到中國,學到更多的知識。”趙之行說。

競爭的意味被他們淡化,不論來自何方,他們在中國,就是一家人,溫情和善意是他們的常態,相互鼓勵,相互幫助,趙之行就在朋友們的共同努力下,走到了賽程的最後。

從喀土穆到北京城

“漢語橋”的獲勝將趙之行推進了北京城的懷抱。他自信滿滿地投入熟悉而陌生的文化環境中,帶著家人與朋友的祝福,獨自迎上接踵而來的挑戰。

用“中國通”來形容趙之行,可能還不足以說明他對中國的感情。

在蘇丹時,趙之行的朋友圈就和中國學生的並無兩樣了,彷彿是一箇中國“土著”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他會轉發喜歡的公眾號文章,會吐槽學習的壓力,會拍攝校園生活裡有意思的小視頻……還悉心記錄了與“漢語橋”的滿滿回憶。趙之行甚至還很關注中國發生的熱點時事。

在申請了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獎學金後,趙之行跨越網絡世界來到北京,在北師大的漢語文化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進修。

在北京留學,趙之行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獨立。沒有了家人的照顧,他開始獨立處理所有的生活瑣事。第一次離家這樣遠,趙之行卻很能適應北京的生活,尤其是飲食方面。

第一次來到中國時,在蘇丹從來沒吃過中國菜的趙之行覺得自己完全不習慣這裡的飲食。但這一次來到中國,他就覺得自己適應多了,開始探索師大各個食堂的中國美食,餃子是他的“新歡”,而北京烤鴨是他心目中的“白月光”。

踏上“漢語橋”後,他開啟了全新的人生

趙之行在最喜歡的新四食堂

除了美食,趙之行最喜歡中國的傳統節日。蘇丹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只有兩個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眾多,而且各不相同,端午節吃的是粽子,在春節是吃餃子或者年糕等,到了中秋節要去買月餅,豐富的習俗和美食也讓他讚不絕口。

趙之行也希望能去其他城市走一走,“我打算去上海看看,因為我特別喜歡那種國際化的城市。我想去外灘,之前看了好多那裡的視頻和圖片,特想晚上親自去看一下。我還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就想去看一下杭州、蘇州。”

他一臉憧憬地敘說著自己的假期打算,他已經不滿足於在北京遊歷,想到中國更多的地方一探究竟,從這個國度收穫更多超越知識的養分。

與中國文化接觸四年,趙之行的思維已經產生了很多改變。之前,他僅僅習慣於以蘇丹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某一件事情,現在他則能從多個角度來考慮事情。特別是來到中國之後,趙之行擁有了來自各個國家的朋友,思想也就更加開放。

趙之行很想跟中國人交朋友,但他覺得中國人比較害羞。 “我一般都是跟在漢語橋認識的朋友一起玩,但我特別想認識中國的朋友,因為我想了解一下,他們在這裡的生活是什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