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谱》中的笔法“使转”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执,使,转,用的技术问题。找了于钟华的讲课笔记大家参照。

一、何为使转

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那么“使转”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有人说,“使”是用笔,“转”是办法。还有人说,是转弯的用笔办法,那为什么叫做“使转”而不直接叫“转弯”呢?有人说,因为有人的因素,所以应称之为“使之转”。又有人说“转即是折”,那“转折”是什么意思?还有人说要“顺其自然”,另外有人说使转是“锋面的转换”。这些说的都是怎么使转。而我的问题是“什么是使转”,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在解释一词语时往往是就词语字面的本身的意思来解释它,而没有触及到它真正的内涵。

学习《书谱》中的笔法“使转”

实事本身、原初意、派生意,三者结合构成了“概念”。

“实事本身”就书写而言,是指书写的这个事件如何操作,它指向的是我们拿着毛笔在一种状态下的运行方式。这个如何做的过程也就是实事本身,在对别人进行描述的时候,会给它进行“加密”并构成一个词语,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信息都在里面,我们只记住了黑匣子的概念,后来的人对这个概念的解释都是由此延伸出来的派生意,所以可以说,后来的人是活在概念的派生意里面,如果由“派生意”回到“原初意”就已经不容易了,如果能够把这个加密、固化的东西打破,回到实事本身,是哲学研究非常重要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哲学里称之为“还原”,“还原”的意思就是回到原来的样子。

学习《书谱》中的笔法“使转”

在篆书中,原字去掉上面的部分,下面是个泉字,泉的意思是自然,即自成,水前面是泉,泉是水的源头,水是从泉眼里冒出来的,我们也可称之为“实事本身”。我们研究使转的概念的时候,不是要找到派生意或者原初意,而是希望通过派生意,象河流一样,通过“清淤”,找到原初意,把原初意进行“悬置”并不断地进行深挖、探究,从而回到实事本身,才能明白如何操作,而不是进行简单的概念解析。就如“书法是关于汉字的一门书写艺术”、“用笔就是用笔的方法,包括执笔和运笔”,这其实就是“原初意”之后派生出来的意思,对我们写字有什么用途呢?所以我们要求做到“清淤”,然后“悬置”周围一切干扰,找到泉眼并深挖、保护,泉水才会滚滚而不会干涸。

结合使转的概念,“使”就是“使”,“转”就是“转”,使和转都有各自的内涵,他们之间有个关联度,涵盖了具体的操作。《书谱》里的解释为:“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由此可以看出,在唐代,“执使转用”有四意。执,是指如何执笔,一方面指执笔的深浅,指向的是风格,是指毛笔入手的深浅,浅则灵活,深则拙厚。另一方面指执笔的长短,指向的是书体,是指手执笔的这个点距离笔头的远近,卫夫人曾说:“真一,行二,草三。” “真一”,书写的真书比较稳健,到了写行书的时候需要灵活,就要“行二”,到了草书就要“草三”了,越靠上越灵活。就如开车先要发动汽车,刹车油门安放好,钥匙一拧车子发动了,这是“执”。然后开始如何往前走,就像“使”,也就是“纵”、“横”、“牵”、“掣”,指的是方向,“纵“是指从上往下的线,“横”是指从左到右的线,“牵”是指从右往左的线,“掣”是指从左往右的线。然后开始拐弯,就是“转”,即“钩”、“环”、“盘”、“纡”四种方式——“钩”大家都熟悉;“环”,唐司空图《诗品》说:“超以象外,得其寰(环)中”,“以圆环内空体无际”引自《庄子》;“盘”即一环套一环,如“图1”;

学习《书谱》中的笔法“使转”

“纡”通“迂”,迂回。点画向背,向背,指相向和相背。相向是指“图2”,相背是指“图3”。

学习《书谱》中的笔法“使转”

学习《书谱》中的笔法“使转”

字是“纵横牵掣”拼接的结果,而汉字是活体,只有“转”才能将“使”的四个方式活起来。于是“纵”加“掣”的方式出现了“钩”,“横”加“纵”的方式出现了“环”,“横”加“牵”加“掣”的方式出现“盘”,有人喜欢含蓄,将“横”“纵”提上往内就出现了“纡”。“钩”、“纡”属于“内擫”的连贯方式,“环”、“盘”属于“外拓”的连贯方式。所以 “超以象外,得其寰(环)中”讲的是“雄浑大气”的外拓。总体来说“转”是让“使”灵活起来,连贯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的一种办法,这就叫使转。

学习《书谱》中的笔法“使转”

二、“使转”的运用

毛笔在说话,毛笔怎么说话?就是在书写笔画时要把毛笔自身的性能发挥出来,和一般意义上的书写有所不同的。

一般意义上的书写是拿着毛笔颐指气使地写了一个笔画,只考虑到人的动作而忽略了毛笔性能发挥的书写方式,真正的书写,在书写笔画时,毛笔不只是工具,而是和书者搭档的同事,是整个书写事件的参与者,人和毛笔相互协调,毛笔要理解人的意思,人要领会毛笔的性能。毛笔的性能是什么呢?毛笔有“四德”即尖、圆、齐、键,把毛笔的“四德”领于心而会于手,心手无碍地去运作书写,就能够在你的线条里看到或感受到毛笔笔尖的存在,即毛笔的出入运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出入操纵之技”,才能感受到线条的弹性和线条的表情。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提笔需有力,在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主宰”是信手,但不能信笔。我们说 “心忘于手,手忘于笔”这种状态叫信手,所以怀素说“醉来信手两三行,醒来确书书不得。”,苏轼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信笔是毛笔在走,而人没有进入,这样毛笔就没有了“主宰”。

在运用使转的时候,横画有几种常见的写法,一种是把毛笔打开呈现齐的状态,侧棱入笔卷锋运行的横画;一种是毛笔在齐的状态下,斜切入笔运行,形状像平行四边形的横画;另外一种是藏锋起笔的横画,起笔处往往有折线。竖画有几种常见写法,一种是在毛笔齐笔状态下斜切运行的竖,呈平行四边形;一种是齐笔斜切,收笔处带有迂笔的垂露竖,在写垂露竖的时候忌在迂笔处顿笔;还有一种是来源于前面的横向笔画,由一个面转向线,刀切一样切下的悬针竖。折笔,往往出现在直画与曲线进行衔接转换的时候。转折的概念是从结果推导出来的,所以在唐以前的技法里没有这个词,在书法的技法里一般是不讲的,因为只要你用笔正确,笔锋是铺开的,那么在运行中就会自然呈现,在直画向曲线转换的折笔中往往有迂笔存在。这里的迂笔是为了转笔更好地运行。钩,都是为了贯穿下面的笔画,是为了盘活前后的纵、横、牵、掣笔画的,钩弹射出去后正好与下一笔的起笔对牢,在钩的时候往往有个轻压的动作。在篆、隶书中没有钩,钩是在书法发展中快写的结果,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和环转相区别。环的时候,为了表明两个笔画,中断要有个停的动作,使笔锋自然转换。盘,是连续的环笔,包括两种,一种是套在一起的,如图,

学习《书谱》中的笔法“使转”

另一种是并在一起的环,如图。

学习《书谱》中的笔法“使转”

盘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笔锋的转换,要能停得住,不能写得粗细都一样,中间要有停笔,让笔锋的痕迹显示出来,当一个字要出现连续转笔之前一般会出现折笔和直线,以避免油滑,如图1。迂,最容易写的迂腐,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不是自然肯定的迂笔,一种是把迂的部分省略掉。

在判断使转质量的时候,首先要看线条本身的质量,其次要看转和折的和谐度如何;第三要看具体“钩”“环”“盘”“纡”的质量;“钩”要钩的有微妙变化,“环”要圈的空白饱满,有张力,“盘”的空间切割要有大小主次之分,形状要富于变化,“纡”要在迂回过程中线条两次书写之后能够明确肯定。第四要看连续转笔时,线质是否有分段,有长短变化。线在运行过程中要有微妙的粗细变化、方向的变化,要做到三破,破平行,主要针对同类线,破对称,主要针对以轴为中心的两边对称的字,破均匀,主要针对空间、空白。

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今译:关于“六书”的始作、可以上溯到轩辕时代;“八体”的兴起,自然源于秦代嬴政。由来已很久远,历史上运用广泛,已起过重大作用。因为古今时代不同,质朴的古文和妍美的今体相差悬殊,且已不再沿用,也就略去不说。还有依据龙、蛇、云、露和龟、鹤、花、草等类物状创出来的字体,只是简单描摹物象形态,或写当时的“祥瑞”,虽然笔画巧妙,但缺作书技能、又非书法规范,也就不详细论述了。社会流传的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辞鄙陋,论理粗疏;立意乖戾,语言拙劣,详察它的旨趣,绝非王羲之的作品。且羲之德高望重,才气横溢,文章格调清新,词藻优雅,声誉依然高尚,翰牍仍存于世。看他写一封信,谈一件事,即使仓促之时,还是注重古训。岂会在传授家教于子孙时,在指导书法规范的文章中,竟然顿失章法,一至如此地步!又说,他与张芝是同学,这就更加荒诞无稽了。若指的是东汉末期的张芝,时代完全不符;那必定另有同名的东晋人,可史传上为何毫无记载。此书既非书法规范,又非经典著作,应当予以抛弃。

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俟将来。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

今译:关于心里所理解的,难于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够用语言叙说的,又不易用笔墨写到纸上。只能粗略地书其形状,陈述大致纪要。希能斟酌其中的微妙,求得领悟佳美的境界。至于未能详尽之处,只好有待将来补充了。现在叙说执、使、转、用的道理与作用,可让不了解书法的人能够领悟:执,是说指腕执笔有深浅长短一类的不同;使,是讲使锋运笔有纵横展缩一类的区别;转,是指把握使转有曲折回环一类的笔势;用,就是点画有揖让向背一类的规则。将以上各法融会贯通,复合一途;编排罗列众家特长;交错综合诸派精妙,指出前列名家不足之处,启发后学掌握正确法规;深刻探索根源,分析所属流派。尽求做到文辞简练,论理恰当,条例分明,浅显易懂;阅后即可明瞭把握,下笔顺畅无所淤滞。至于那些奇谈怪论,诡词异说,就不是本篇所要说的了。然而现在要承述的,力求对后学者有所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