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孩子教育的研究者

《做一个孩子教育的研究者》

我从事教育多年,遇到过无数性格各异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校能听老师的话,在家能听家长的话,可是有些学生却始终不听劝导,甚至与老师作对,与家长作对,不是言听计从的那种。遇到这种学生,我有时也很纳闷,甚至想放弃他们,可是自己又不能那么做,因为那样会促使他们变得更坏、更糟糕。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于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都应该去好好研究才行。

结合长期的思考,我总结了以下法子:

(一)作为家长可以从以下途径去着手。

1、与时俱进,借读书学习来研究孩子教育的思想与方法。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不是凭空去想,更不能随口而出。我们要善于借鉴教育孩子的书籍中的方法,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选择与实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学会思想变通,灵活应对。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几乎的千篇一律,并不会去变通。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用50种方法去教一个孩子,看他最适合哪一种,但是我们往往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孩子。”作为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应该死板般地“照方抓药”,应该要研究孩子的生活习惯,从中选择定制一套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做一个孩子教育的研究者

2、抓住时机,借角色变化来研究孩子教育的多种方式。一些孩子,平时怎么教他,他都听不进去,我们可以搁置一段时间,创造和利用时机,设置情景,对他们进行情景教育。有时可以做些换位思考,让孩子自己多些亲身体验。有时家长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方式,共同学习。

做一个孩子教育的研究者

3、亲近孩子,以“互做老师”的形式去研究教育的互动性。

作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教育培养孩子是我们应尽的一份责任。但在培养孩子中,如果家长总是以高高在上的身份去爱孩子,总会产生一条“摩擦”!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与孩子亲密无间地交谈,而不是做一个高高在上传达命令的独裁者。作为家长,更不能疏远孩子,你越疏远他,他就越疏远你,跟你不配合。我们应该亲近孩子,以“互做老师”的形式去研究教育形式的趣味性。

做一个孩子教育的研究者

4、相信孩子,以激励的方式去探求他更高、更远的理想追求

不管是孩子刚懂事,还是孩子已经大学毕业要步入社会,在各阶段中,家长最应该给予孩子的不是经济上的支持、不是预先帮孩子规划好人生未来道路的支持,而是给孩子充分的自信和鼓励!你要告诉孩子:“哦!宝贝,你这件事做得真好!不应该对孩子说:“你就是不行,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等等这些话来摧毁孩子的自信心。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我们要相信孩子,多以激励的方式,去激发他更高、更远的理想追求。

(二)、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

1、注重心态调整,以朋友的身份去做一个“教育研究者”。

教师遇到有些学生习惯较差又有点牛皮的时候,大多数老师缺少的是耐心,甚至无可奈何。这时作为老师来讲,应该去研究这个学生了,尽量与他做朋友,通过探访本人的内心想法及其他为什么那样去做的原因,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认识、观念、做法是错误的,找到了症结,我们才可以去想方设法去疏导,当然我们的办法也许不那么灵验,需要我们再去思考,再去想法子,一直到真正让他有悔改之心才罢休。

做一个孩子教育的研究者

2、注重教育方法的研究,做一个“教育的实践者”。

我认为教育什么类型的学生,总是有“法”可依的,这个“法”是什么,要依靠我们經验的积累,逐渐去总结,去探讨,去不断更新,真所谓“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去作一个“教育的研究者”和“教育的实践者”,多学习探讨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策略,比如陶行之“三颗糖”的教育策略等等。

总之,无论家长还是老师,相信我们只要有耐心,当孩子犯错时,不去大怒,而是去研究的话,我们就会得到不少的“教育良方”,而且也会成为一个教育的“行家”,什么样的孩子都难不住你。

做一个孩子教育的研究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