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紫禁城,解密大清皇宫真面目

紫禁城宫殿是明、清两代的皇室居息的禁地,长久以来充满了神秘,本文将为读者揭开清代宫廷生活的历史面目。

每一王朝的宫廷又都各具特色,作为少数民族满族,其皇家的清朝宫廷,带有的特色内容更为丰富,且多与国家政治相关。清代宫廷有以下特点:

你不知道紫禁城,解密大清皇宫真面目

一、内务府、宫中设有武事机构

上驷院、武备院、御用营处这些机构的设置,与满族皇帝为保持本民族的尚武精神及八旗兵的战斗力,而以身作则、带头演练,以激励八旗兵训练骑射有关。

上驷院。隶内务府,掌御用马匹、京城马厩及京外养马场如长城以北的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场、达里冈爱牧场及大凌河牧场的管理。上驷院衙署设在皇宫内,旁边又有御马厩、箭亭,都在东华门内的北部。箭亭,是皇帝检阅八旗武进士、与武官校射之所。上驷院设侍卫、司鞍长等,掌御马的训练、选用,及侍奉皇帝、皇子乘马等事。

武备院。隶内务府,设东华门外,掌宫廷所用武器、皇帝出行仪仗等器械的制作、储备供应及相关事务。宫中太和门以东的昭德门内、左翼门内,则有放置弓箭、刀枪、甲胄的武备院四库。此外,宫中造办处的炮枪处、鞍甲作、弓作、盔头作等,也制造武事器械,成品器械等存储于造办处的活计库。

御用营处。是以皇帝为中心的武事服务机构。有御鸟枪处、内火药库、弓箭处,设于皇宫西侧区,皇帝狩猎或出巡时,提供武器弹药。此外还有驯养狩猎鹰犬的养鹰狗处、虎枪营,以服务于皇帝狩猎。满族皇帝自诩以骑射定天下,极力维持八旗兵的弓马技艺。因而皇帝自己首先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并带领皇子皇孙们演练,以作表率。康熙帝以身作则,在皇宫中设置箭亭,作为与侍卫、皇子们练习射箭的场所,并与八旗官员“校射禁廷”,也即在宫廷中的箭亭与八旗官员校射。

康熙皇帝还制定木兰秋狝、南苑行围等围猎制度,作为训练八旗兵的一种形式。其时还带皇子参加,西方传教士白晋据其见闻而记述:木兰秋狝时,皇子们随康熙帝射猎“整整一个月,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终日在马上,任凭风吹日晒。他们身背箭筒,手挽弓弩……几乎没

有一天不捕获几件野味回来。首次出猎,最年幼的皇子就用短箭猎获了两头鹿”,狩猎既训练他们的骑射,又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从乾隆皇帝、道光皇帝等小时候随皇祖参加射猎的情况可知,其他皇子皇孙们也曾参加射猎练习的。因而,清代的满族皇帝及其皇子皇孙与王公的武功较高,成为清朝皇家的一种特色。

为了激励八旗兵训练,康熙帝在大阅军容、巡视八旗各驻防城时,经常带皇子同侍卫、“十五善射”者一起演练,这方面的记载甚多。

二、清代宫廷的其他满族特色

清代宫廷中,除了设有与满族有关的武事机构以及满族特有的行政机构外,还有其他具有满族特色的内容,简列以下几方面:

1.满族皇室有畜牧经济,以专设机构管理。

牛羊之牧养,是满族皇室畜牧经济的主要收入。内务府下设的庆丰司,是专掌皇室牛羊之牧养与供用的机构。

其牛羊的牧养有京城内、外两大部分。京城有4处,设牛圈、羊圈畜养。京城外,是长城以北的察哈尔蒙古牛羊群牧场,及达里冈爱的羊群牧场。均由庆丰司管理。皇宫中膳房,祭祀、筵宴、喇嘛诵经所用牛羊,皇帝亲耕所用牛,皇子、公主婚嫁所用礼牛、礼羊,宫中各处所用乳制品等,都由庆丰司供备。

再有,上驷院在京城各处、蒙古地区、盛京地区牧场的养马,也可归入此类经济。另外,宫廷内务府还有採捕经济。这一点,也带有民族特色,如东北打牲乌拉之东珠采集与渔猎,京畿附近之内务府牲丁鹰户、网户、猎户的捕罟等。

2.皇宫中宗教信仰方面的民族特色。

满族信仰萨满教,皇室在宫中举行萨满祭祀的处所是坤宁宫。坤宁宫,明代为皇后寝宫。清代仅东暖阁作帝后大婚典礼的临时居住处,宫内中部、西部则打通,辟为日常萨满祭祀的一个大场所,每日朝祭、夕祭两次。宫外的“堂子”祭祀,也与宫内有关,堂子祭祀的某些神祇对象,由坤宁宫抬出,祭毕送回。频繁的萨满祭祀,是清代宫廷宗教信仰方面突出的满族特色。

另外,宫中每天有蒙藏喇嘛入宫作诵经或做其他佛事,主要是召雍和宫喇嘛。宫中因此设有常日办理这方面事务的机构———管理中正殿事务处,以掌喇嘛唪经、诸用物的供应及成造佛像等事,设管理事务王大臣、员外郎等官管理,笔帖式30多人办理杂务。喇嘛常日在宫中举行的藏传佛教活动,也可视为是满族皇室入居北京宫廷带来的一种民族性特色现象。

3.满族皇室以其家奴———上三旗包衣旗人。

上三旗包衣旗人为宫廷主要服务人员,太监人数比明王朝显著减少,改变了以前汉族王朝宫廷以宦侍为主的状况。

宫中服务的皇室家奴,主要是管领下包衣旗人。内务府三旗包衣编有30内管领。其管领下人,除充当营兵、任官外,其余包括幼丁在内之丁口,挑选苏拉数千名,与管领下妇人,承应大内杂役。主要负责诸如宫殿的糊饰、除尘,庭院道路之打扫、除雪、拔草,物件搬运、供冰运水,房屋、寺庙、朝房、官所之修葺,河道之开挖疏通,皇室成员各宫、所,及膳房、茶房,承应担水、送柴、交送米面粮油、牛乳,在宫中饽饽房、酒醋房制作食品、祭品、副食品酒醋等事务。

你不知道紫禁城,解密大清皇宫真面目

三、宫中行政、文化、制作等机构比明代大量增多

清代与明代宫廷中所设类同的机构主要有:

(1)明内阁。在午门以内、会极门(初名左顺门)之外。清代沿袭。

(2)明代文书房。是太监负责的收通政司每日封进本章、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之处。会极门则是交接京官、各藩王公文之处,紧靠内阁。清代设“奏事处”两处:外奏事处接受奏折,内奏事处接交外奏事处奏折及收发内阁题本。京、外(通政司)题本则均由内阁接收。

(3)文华殿。为明代经筵、日讲及皇太子就读之所。皇帝召见官员议政有时也在此处。清代为经筵、日讲之处。

(4)诸王馆。为明代皇子读书之“书堂”,在皇极门外西庑。清代皇子皇孙读书之处为上书房,在乾清门内。

(5)纂修典籍机构。明代纂修“实录”“会典”,于宫内设馆,事毕裁撤。宫内纂修“起居注”,初断断续续,万历后恢复。清代宫中之起居注馆,自康熙十年设置后常设。

(6)宫中服务于皇室生活及其他宫廷杂务的机构。明代有太监24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清代这种职掌的机构,除了总管太监事务的敬事房,主要是内务府与其下辖的上三旗包衣旗人服务机构——内管领关防处等,此外,还有外朝人之服务机构。

清代宫廷比明代增加的机构,则非常多,有以下几类。

一是满族特有的行政机构:

(1)内务府。是满族在入关前就设置的管理宫廷事务的总机构,入关后延续设置,其衙署在皇宫西华门内,内务府总管大臣值班处,则在乾清门右,军机处旁。

(2)议政处。是满族最高权力阶层共议军国大政之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衙署。在太和门前东庑。

(3)翻书房。也称内翻书房,在太和门前西庑。是专掌公文、典籍等翻译的机构,以翻译皇帝谕旨及祝文、谕祭文为主,将满文谕旨译为汉文,汉文谕旨译为满文,并负责皇帝指定的其他需翻译的文件、典籍。

二是宫中直接服务于皇权或皇帝的机构:

(1)王公官员“内廷行走”6机构———1殿、2房、3处,即懋勤殿,南书房、上书房,军机处、批本处、奏事处。军机处、(外)奏事处,设在乾清门两侧,其余都设在乾清门内,属后寝区。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办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批本处,是协助皇帝办理批示题本之“批红”的机构。奏事处,负责传递皇帝与官员之间公文及官员引见皇帝等事务。南书房,服务于皇帝之文学侍从的翰林入值之所。上书房,教育皇子皇孙读书之处。懋勤殿,皇帝与内翰林从事文化活动之所,另外,全国秋朝审死刑犯之终审判决,皇帝与官员在此裁定。

(2)向皇帝奏报政务、皇帝召见或引见官员等事务的宫中设施。清代,中央各机构向皇帝奏报事务,最初主要是在皇帝御门听政时。雍正四年以后改定:中央文职21个衙门、武职10个衙门,分班轮流,每日1班到宫中向皇帝奏报事务。此外,还有个别官员被皇帝召见。而引见,则是将皇帝需要审核的官员引领面见皇帝的一种固定制度。清代以前就有这种形式,但直至明代,只是皇帝临时性的活动,很少举行。到了清代,被广泛应用于官制之中,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固定性引见制度,凡各途径新选任的官员、升迁调补之官、丁忧服阕复职职官、各种原因告假到期任职之官、降革处罚之官、考核评优(京察一等、大计卓异)的官员等等,都要引见皇帝,由皇帝面看、试问,再作职官任用、考评等级的最后裁决。引见官员多时,一个月就近200名。最多的是吏部引见文职官,需要分成排,按排引见。与上述行政相关的设施,则有设在乾清门东侧的官员待漏所、景运门内南侧的王公待漏所。待漏,因古代计时器而引申的待时、候时用语。凡轮班奏事、引见、召对的官员,便在这些处所待旨候召,听到宣召、叫起,由奏事处侍卫引领,到后寝区内的养心殿或乾清宫面见皇帝。

此外,清代的内阁,也比明代内阁的机构规模扩大,增设了诸多分支机构、相关机构,这些机构有:典籍厅、汉本房、满本房、汉票签处、满票签处、批本处(前述)、收发红本处、诰敕房。相关机构有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等。以上机构都设于皇宫内。

三是常设的纂修出版机构。

有国史馆(东华门内)、方略馆(皇宫内之西侧)、武英殿修书处(方略馆南)、御书处(西华门内)。

四是造办机构。

造办处,设于皇宫内之西侧的隆宗门外。设有作坊、处、馆等十余个,制作工艺品及武事器械等。

五是宫中守卫机构。

(1)领侍卫府(侍卫处),其机构是在太和门旁。此外,在乾清门旁、神武门内等处,有内班侍卫宿值所。宫中太和门,及各严格把守的门禁、宫室门,由侍卫及亲军守卫,领侍卫府是总管理机构。

(2)景运门值班处,设在景运门旁。清代皇宫中,除侍卫处、上三旗包衣甲兵守卫部分处所外,其他大部分门禁、宫殿、库仓、机构等等处所,都由上三旗护军营、八旗前锋营官兵守卫,并负责巡逻,其总管理机构是景运门值班处,以护军统领、前锋统领轮班入值。

六是宫中学校。

设于皇宫隆宗门外以南的咸安宫官学、蒙古官学、回缅官学,均为旗人子弟读书之所,教习们教学生满汉文、蒙古文、回文、缅文,以及弓箭射技。

四、宫廷、外朝在事务上的交叉性

宫廷事务,本为独立系统,这只是就其基本情况而言。实际上,清代宫廷系统的机构或官员,也管外朝某些事务,另一方面,宫廷某些事务,也有由外朝官管理者。总之,是宫廷、外朝在事务上具有交叉性,这一特点在清代宫廷体现的特别明显。

1.内务府官员兼管外朝事务。

内务府三旗包衣旗人,除以科举及外升而任府外职官外,还有部分府外机构设有包衣缺,或由内务府包衣参与选任。

(1)内务府官员在中央机构中的任职:外奏事处,所设奏事官,有4名为内务府官缺,笔帖式,由内务府充任者有2人。文渊阁四库全书的管理职务,由大学士、翰林院与内务府共任,其中提举阁事,以总管内务府大臣兼任。其兼管司员、笔帖式各四人,也由内务府官担任。上虞备用处有笔帖式3人、养鹰狗处有笔帖式6人、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有笔帖式8人,均内务府缺。礼部会同四译馆设朝鲜通事官4人,为内务府官缺。乐部和声署的满洲署正、署丞,由内务府掌仪司官员兼任。户部三库库差,是内务府与部院司员以保举的形式共同出任。

(2)内务府机构管外朝事务。内务府慎刑司,兼管外朝之监禁、审判等刑事,武备院,负责八旗修造兵器之铁匠的培训,院下作坊工作的八旗匠役,亦由其管理。内务府还兼管礼部会同四译馆事务,乾隆五十五年谕:以后“安南、缅甸、暹罗、南掌等国来京使臣、随从人等,应行照料事宜,俱著内务府经理”。

(3)内务府官员在地方的任职。义州驻防旗人武官,其中的城守尉1人,佐领、骁骑校各数人,由内务府包衣旗人担任。税关监督,有由内务府官出任或以内务府织造兼任者,其较固定或兼任时间较长者,有崇文门副监督,天津关、宿迁关、龙江西新关、浒墅关、杭州南北新关、粤海关监督。盐政,由内务府官出任或由织造兼任时间较长者,为两淮、长芦盐政,其次为两浙盐政。任盐政的内务府官员,管辖地方盐务区的盐运使、行盐省份的盐法道道员,这些被内务府任盐政之人管辖者,都是外朝官。

(4)内务府三旗的皇室包衣家奴服役于府外。雍正三年定,于“内务府旗鼓佐领、管领下挑取能射箭之闲散人三百八十名,充当绿旗兵丁”。此处的绿旗兵,指京城属绿营兵系列的巡捕营,乾隆四十六年再次挑取甲兵编入巡捕营。嘉道年间,又从内务府包衣旗人中挑取600余人,充任銮仪卫的校尉。

2.外朝官在内务府任职而管宫廷、内务府事务。

(1)内务府总管大臣。除了府属官简补外,还以外朝大臣、王公担任或兼摄。

(2)内务府织染局管理大臣,有由内务府外之官员简任者。

(3)庆丰司牧群总管,由察哈尔都统兼任。

(4)广储司郎中、六库的员外郎,有8缺是外朝官六部司员的专缺。

(5)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的管理大臣、卿,御茶膳房、御药房管理大臣,中正殿事务、雍和宫事务管理大臣,武英殿修书处、御书处管理大臣、总裁,总理工程处、官房租库管理大臣,奉宸苑总理大臣,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处总管大臣,等等,都有外朝官充任或兼摄。

(6)咸安宫官学协理事务大臣、总裁,由六部、翰林院、詹事府满官充任。蒙古官学管理大臣、总裁,由理藩院官充任或兼任。

(7)马兰镇总兵兼任东陵总管内务府大臣,泰宁镇总兵兼任西陵总管内务府大臣。

3.外朝机构或官员管内务府事务。

(1)内务府官兵俸饷、内务府旗人科举、出任府外官,分别由户部、礼部、吏部办理。

(2)内务府护军营统领等之军政考绩,初由钦派之王大臣审查,后归兵部。文职之三院卿的京察考绩,道光二十二年归吏部审核。

(3)奉宸苑之南苑门禁守卫官兵,以外八旗人充任。

(4)内务府在锦州地区的庄园庄头事务,以锦州副都统管。

(5)锦州副都统、张家口都统,分别兼管上驷院的大凌河牧场、蒙古地区的两处牧场。

(6)内务府都虞司设在吉林的打牲乌拉,乾隆十三年后由吉林将军兼管。打牲乌拉总管,曾一度由当地人充任。

你不知道紫禁城,解密大清皇宫真面目

五、男性人员平日大量出入宫廷

明代,每日出入宫廷的,主要是大量的太监。其他男性官员、护卫官兵、御医、教官等出入宫廷者,远比清代少。清代每日出入、活动于宫廷的,主要是太监以外的男性,有以下几类:

1.上三旗包衣。有苏拉及其管理官员5千多名,负责宫廷杂务。这些杂务在明代都是由太监担任。

2.日夜守卫宫廷内的官兵。明代,日常守卫宫廷的,是亲军卫官兵,日夜守护在紫禁城外围。入宫内保护皇帝的,是锦衣卫侍卫官兵,只在大朝、常朝时入宫内,以锦衣卫中“有勇力”且“丰伟”者“直殿内”。常朝日的夜间,只以少量的锦衣卫官兵宿值宫中的“内直房”,清代,则每日有侍卫处、上三旗护军营及前锋营、内务府包衣骁骑营护军营等官兵,守卫紫禁城中的各个门禁、宫殿、仓库,夜间在宫内巡逻,并有值宿者。还有“紫禁城内,派有六大班,诸王、文武大臣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轮流值宿”。平日皇帝身边护卫的,是御前大臣、御前侍卫。

3.进入宫中办理政务的官员。进入宫中办理政务的官员主要有:日常内廷行走6处的官员、每天向皇帝奏报政务及皇帝召见或引见的官员(均见前述)。另外,王公、大臣进宫办事,每人可带入宫随侍人员数人不等。入宫办理政务的官员中,也有夜宿宫中者,如军机处的军机章京,便值夜班,宿于方略馆。其他官员也有夜间被召进宫中,或至夜间才退值出宫者,如南书房行走的高士奇,就“终日侍便殿,备顾问……至暮乃出,或及夜分……戴星出入其间耳”。

4.服务性人员。如:御茶膳房中,由侍卫处侍卫担任的管理官员尚膳正、尚茶正等。上虞备用处黏竿拜唐阿、弓箭拜唐阿。上驷院厩长拜唐阿、武备院弓箭匠役等。这些人因为常日在宫中,因而由宫中的侍卫饭房给予饭食。

5.宗教人员。每天固定有32名喇嘛入宫诵经,每月又都有几天特殊之日,增加十几名、数十名喇嘛作不同名目的佛事瑏瑠。还有,每日两次萨满祭祀的司俎、宰牲人员。

6.造办处的匠役及管理人员、国史馆的撰修人员、翻书房的翻译、武英殿修书处的书籍编纂印刷人员。

7.宫中学校———咸安宫官学、蒙古官学、回缅官学的师生,可住校。比起明代,清代的皇宫中之所以可以有大量的男性常日出入,重要原因之一,是清代满族皇家的男女之防不如明代森严。也正因此,清代的内廷行走官员,可进入皇室的后寝区,如乾清门内的各殿房、养心殿。守卫官兵也入值后寝区的慈宁宫、寿康宫、宁寿宫门,及吉祥门、启祥门、文华门、苍震门。上三旗护军营、前锋营守卫官兵轮班宿值宫中。宫中学校的“教习、学生内,有情愿在内者,著宿居学内”。而明代所有与外朝官行政有关的机构,都设在远离后寝区的皇极门(清代太和门)外。皇帝召见官员、君臣共议政务,也是在皇极门(清代太和门)及其内外的后左门(又称平台)、中极殿(清代中和殿)、德政殿、文华殿②,均在前朝区,与后寝区隔离。而清代则将进宫办公的官员召至后寝区内。至于明代由外朝翰林词臣教太监学习的“内书堂”,则更在紫禁城外的皇城厚载门(或作北安门,清代称地安门)旁的司礼监内③。

六、宫廷区域缩小

清康熙年间入值宫中南书房的高士奇,曾记述秦汉至明清时期皇家宫廷区域的变化:尝读往史所载,秦汉隋唐之宫阙,高者七八十丈,广者二三十里。而离宫别馆,绵延联络,弥山跨谷,或至数百所。何其奢侈宏丽可怖也!明因金元之旧,宫阙苑囿,较秦汉隋唐,仅十之三四。然皇城之中,即属大内,禁绝往来,唯亲信大臣,得赐游宴,故或记或诗,咸自诩为异数。亦有终身官侍,从未得一至者,闻人说苑西亭台宫殿,无异海外三山,缥缈恍惚,疑、信者半。

我国家龙兴以来,务崇简朴,紫禁城外,尽给居人,所存宫殿苑囿,更不及明之三四。凡在昔时严肃禁密之地,担夫贩客皆得徘徊瞻眺于其下,有灵台灵沼之遗意焉。高士奇根据所读史籍之载,梳理出自秦汉至明清时期宫廷区域逐渐减小的变化,对其赞誉清代本朝之谀辞不必采信,而所记清代皇家宫廷区域比明代缩小,则是事实。

你不知道紫禁城,解密大清皇宫真面目

明清皇城,是紫禁城外围的城区,其范围:南部由大清门(明代大明门)、东长安门、西长安门以北,北部由地安门(明代北安门)以南,与东安门、西安门,诸门连接起来的城墙内部区域。

明代,紫禁城及其外部的整个皇城,都属皇家宫廷区域的“大内”,是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的禁区。

而清代,皇家宫廷区域的“大内”,已缩小到只有紫禁城的范围,紫禁城外部的皇城区,已成为官民住居生活之地,“担夫贩客”也活动于其间。高士奇被康熙帝赐给的府宅,就在皇城中的西苑(今中南海及北海之苑囿)之西,他因而联想到明代朝臣有终身未能进入皇城者,感慨自己“移家其间,炊烟灯火,邻于紫极”。

明代,皇城内全部是太监衙署及相关的制作、服务性机构、设施,其太监24衙门,大部分设在皇城中。

清代,掌宫廷事务的内务府及其七司、三院,有设在紫禁城西华门、东华门之外者,如掌仪司、庆丰司、会计司、都虞司、营造司、慎刑司、武备院、奉宸苑等,这两门外为皇城之地,清代已不属宫廷禁区。有设在紫禁城中者,如内务府衙署及内务府总管大臣值班处,广储司及其六库,及上驷院衙署,武备院的某些器物库。造办处也设在紫禁城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