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偉:從延安到北安

北安和延安有著重要的紅色基因傳承。這段歷史雖然不為很多人所知,卻放射著耀眼的光芒。北安與延安,一個在東北(黑龍江),一個在西北,相距幾千裡,相隔萬千重,是偉大的革命鬥爭把兩地緊密聯繫起來,並鑄就薪火相傳的紅色血脈。1945年11月15日,受黨中央派遣,延安幹部團195人來到北安,這一骨幹力量領導創建了老黑龍江省根據地,使北安具有了源自革命聖地延安的純粹紅色基因,成為東北“紅色之都”,從而書寫了紅色北安輝煌的歷史,也使北安擁有了“塞北延安”的美名。

書寫紅色歷史

北安作為北滿根據地五大中心之一,戰略地位不言而喻。1939年北安是偽滿洲國設立的19個省之一的北安省省會,也是偽滿軍政中心之一,建有大量辦公用房和軍事設施。北安還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濱北、齊北、北黑三條鐵路在此交匯,東南通達哈爾濱,西南通達齊齊哈爾,向北直達邊境城市黑河,可以聯繫西滿,支援南滿。此外,老黑龍江省根據地包括偽滿北安省和黑河省的全部,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300萬,地處糧食主產區,具備建立戰略基地的最佳條件。

延安幹部團是我黨派來的第三批幹部,人數最多,實力最強,加強了北安地區的革命工作,成為老黑龍江根據地建設的中堅力量。

從延安來到北安的幹部有195人,加上先期到達的東北抗聯人員和晉察冀幹部也只有241人,但發揮的作用不可估量,是黑龍江省各級政權建設的骨幹。中共黑龍江省工作委員會和省政府駐北安期間,制定下發了一系列重要方針政策,召開了黑龍江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領導全省勝利完成了建黨、建政、土改、剿匪、支前等工作。經過不斷鞏固和建設,北安成為重要軍政中心和戰略後方,為東北乃至全國解放作出了突出貢獻。

這裡,是新中國土地改革的試驗田。黑龍江省工作委員會一系列土地改革方針政策的制定實施走在了全國其他解放區的前面,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時任黑龍江省工作委員會組織部部長趙德尊代表東北局遠赴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參加全國土地工作會議。會議期間趙德尊作了專題發言,全面介紹黑龍江省土改工作經驗。其中許多經驗被黨中央制定土改政策時借鑑和吸納,並向其他解放區大力推廣。

這裡,是紅色幹部的搖籃。為了加強政權建設、培養軍政幹部、支援解放戰爭,中共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和黑龍江省工作委員會省政府先後在北安創辦了東北軍政大學、東北工兵學校、黑龍江省軍政幹部學校、黑龍江軍區衛生學校等10餘所軍政學校。許多延安幹部擔任校領導和教員,教材也多是從延安帶來的,按延安模式開展教學與培訓,總計培養數萬名幹部和專業人才,為東北及全國解放提供了大量幹部和人才,其中高級軍政幹部達百餘人。

這裡,是黑龍江報創刊地。為傳播黨的聲音和擴大宣傳、發動群眾,黑龍江省工作委員會決定在北安成立黑龍江報社,侯野鋒任社長,章子岡、張向凌任副社長,從社長到編輯全部是延安幹部團成員。1945年12月1日,黑龍江報社在北安正式誕生,創刊號《時事新聞》出版,1946年1月更名為《新黑龍江日報》。這是黑龍江省第一張黨報,也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公開同北滿人民見面的報紙,黨的聲音通過報紙不斷在全省人民中傳播開來。

這裡,是穩固的戰略後方基地。解放戰爭期間,黑龍江省人民全力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有力支援前線,為東北和全國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特別是人民群眾踴躍參軍,保衛勝利果實,為前線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壯大了前線主力。僅從1947年初到1948年末兩年時間內,黑龍江省就向主力部隊輸送新兵9.5萬人,出民工1.6萬人次,糧食80多萬噸,穀草4.7萬噸,擔架3200多副,馬匹5600多匹,大車輛1200多輛及其他大批物資。

延安精神在北安落地生根

延安精神,是老一輩革命先行者在陝北延安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所體現出來的理想信念、精神風貌、思想品德、工作與生活作風的精華和結晶。延安幹部團來到北安後,延安精神便植根這片紅色的土地並落地生根。

隨著東北軍政大學(抗日軍政大學總校)、東北工兵學校的遷入和各個老根據地幹部的相繼到來,到達北安的延安幹部達到數百人。陳雲、李富春、彭真、蔡暢、何長工、黃克誠、伍修權、林楓、洪學智等一大批黨的高級幹部都曾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工作過、戰鬥過,陳雲、李富春、蔡暢還作過重要講話,教育廣大幹部如何發動群眾、做好土改等工作。前來北安工作的幹部中大多數人都在中央黨校、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延安大學、延安女子大學等學校學習過,是延安培養出來的優秀幹部,可謂是骨幹中的骨幹,精英中的精英。延安的工作學習經歷,使得他們擁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火熱的革命激情;擁有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和豐富的革命鬥爭經驗,善於應對複雜危險的鬥爭環境、善於做群眾工作;使得他們不怕艱苦,不怕犧牲,服從大局,政治立場堅定。他們以延安精神、延安作風、延安經驗,在北安示範引領,言傳身教,使偉大的延安精神深深紮根北安大地,在廣大幹部群眾心中開花結果。特別是東北軍政大學總校遷入北安,抗大精神與延安精神互相融合、交相輝映。從那時起,大批有志之士從四面八方來到北安接受革命教育和薰陶,又從這裡走向四面八方,參加東北乃至全國解放戰爭和人民政權建設。從這一點講,北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塞北延安”。

如今,那些革命先輩大多數已經去世,但他們培養的幹部還在,發展的黨員還在,他們所倡導的延安精神在北安大地代代相傳,具體化為新時代北安精神,成為北安人民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成為北安人民永遠堅守的精神家園。

傳承紅色基因

北安是革命老區,在東北抗戰和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延安幹部的到來和工作鬥爭,使紅色文化成為北安鮮明的文化符號與歷史積澱。為了傳承紅色基因,在充分挖掘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北安市提出全力打造“塞北延安”紅色品牌,不斷擴大北安紅色歷史文化的影響力、輻射力。經過艱辛努力,建立了以黑龍江省工作委員會舊址陳列館、黑龍江省政府舊址陳列館、慶華軍工遺址博物館、抗聯紀念館等為主體的紅色博物館群,目的就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擴大紅色文化影響。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革命精神永遠承繼”。未來的北安,將進一步挖掘、研究北安的紅色歷史,尤其是從延安到北安這段紅色歷史,將其完完全全地還原、呈現出來,使之更有內涵、更有厚度、更有味道、更有魅力。通過對紅色歷史和人物的挖掘、整理、篩選,從中選擇一批經典事件和人物,書寫他們的紅色故事,使紅色歷史鮮活起來,更加直觀,更加吸引人。定期舉辦紅色故事大賽,廣泛傳頌延安精神、抗大精神,使紅色基因薪火相傳、代代相傳。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系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黑龍江省北安市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