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有酒、有月、還有詩

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馬上就到了,首先祝大家中秋節快樂、闔家團圓。中秋節是中國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為人們所重視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被國家列為法定節假日,是闔家團圓的象徵。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關於中秋節的起源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還有的說法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而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並且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中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到了宋朝中秋節已十分盛行,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節,有酒、有月、還有詩

除了賞月、吃月餅等風俗,還有很多與中秋節有關的詩詞傳世,其中不乏絕世名篇,這也賦予了中秋節很深的文化底蘊,下面咱們就來看看那些流傳最廣的中秋名篇,以詩佐酒、共賀佳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是蘇軾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當時的蘇軾因與當權的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公元1076年的中秋,蘇軾與胞弟蘇轍已分別七年未得團聚,值此中秋佳節蘇軾面對一輪明月,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杜甫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另一位大詩人李白合稱“李杜”,有“詩聖”之稱。這首《八月十五夜月》是詩人避亂蜀中所作,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是中國歷史上另一位最偉大的詩人,有“詩仙”之稱,這首《月下獨酌》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當時李白在長安正處於官場失意之時,由於政治理想不能實現,李白當時的心情無比的孤寂苦悶,但他面對現實,沒有沉淪,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因有此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