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月亮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按】又到中秋,前兒應邀在一雅集講月亮與中秋的故事。略修改,錄於下。稍長,可看。

明月西樓上

清風共一席

小餅如嚼月

中有酥和詒

中秋節的來歷

有關中秋節來歷誰有說得清呢?

【中秋節】古已有之,只是“中秋”、“中秋節”、“月餅”不是同時誕生,更不是從一開始就相互產生關聯。三者並行了上千年,但它們合併在一起,成為不可分開元素往遠了說不會超過700年。但也是“古”喲。

【中秋】這個詞在《周禮·禮記·月令》這麼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它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沒有“節日”之意。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生息都以農耕為主。先輩們將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分又為孟、仲、季三個部分。

比如春天,唐·孟郊在《遊子吟》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比如秋天,宋·柳永在《望海潮》說:“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都有孟、仲、季三個部分。

每年農曆八月正處於秋季中間,是秋季的第二個月,就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正中,所以稱“中秋”。

在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國,農事與季節密切關聯。所謂“靠天吃飯”。

所以春天播種的時候要搞“春祈”儀式,祈求豐收;

到秋天收成的時候,就搞“秋報”儀式,即“感恩”,答謝神靈庇佑。

而“感恩”,是國人除“團圓”之外最重要的社會主題,曰:“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為了月亮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在唐宋以前,【中秋】與過節沒有產生關聯。【中秋節】的起源,文獻記載多而雜。比較可靠的有兩種:

【神話說】

據《文選》載:昔日後羿之妻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 遂奔月,為“月精”。

嫦娥奔月時間是八月十五。故人們不約而同地在此夜擺上供桌,遙祭嫦娥。此乃【祭月】。

到當代,中國搞探月工程,都以“嫦娥”為項目名。此乃【傳承】。

【紀念說】

據《龍城錄》記述:有一年中秋這天晚上,唐明皇李隆基與羅公遠(一說申天師)飛上了月宮。進門就感到寒氣逼人(謂“高處不勝寒”)。走進廣寒清虛之府後,見嫦娥十餘人穿白衣,,乘白鸞, 舞於桂樹之下, 樂音清麗動人。

回到人間後,唐明皇根據記憶,要有有關藝術工作者編制了《霓裳羽衣曲》。並在每年八月十五賞月留念。

而“中秋”時節“賞月“習俗,最早始於魏晉。但僅是那幫狂野閒人個人喜好,沒形成節日。

到唐代,中秋“拜月賞月”由從宮內向宮外傳播,遂成固定節日。但沒有吃月餅的習俗。而唐朝是有類似餅的。

為了月亮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到了宋朝,【中秋節】從國家“拜月”宗教儀式,演變成世俗歡愉的民俗節日。宋朝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遊人玩月,達旦不絕。有文獻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

但是,依舊沒有“吃月餅”習俗。否則,《水滸傳》和《金瓶梅》一定會敘述描寫【吃月餅】,因為【中秋節】是兩部小說的重要情節。

但【月餅】一詞在宋朝誕生了,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記錄了這個詞彙。蘇東坡也寫過:“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詒”

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到明代《西湖遊覽志會》有了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到了清代,關於中秋【月餅】的記載便很多,其中文學鉅著《紅樓夢》,對【月餅】的描寫很是詳細。

第75、76回敘述大戶人家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其中詳寫了賈珍孝敬給賈母的【月餅】——“瓜仁油松饢月餅”。

與《紅樓夢》同時代出了一部烹飪著作《隨園食單》。作者是官員、文學家袁枚,他不會做菜,但卻是一位有豐富饕餮經驗的烹飪學家。

按《隨園食單》的記載,“瓜仁油松饢月餅”具體制作方法是:

“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其實就是今天很難吃的“伍仁月餅”。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有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餡料也是五花八門,從豆沙、果仁、伍仁,到蛋黃蓮蓉、奶油椰蓉……

給月亮過的節

中秋節主要活動都圍繞【月】進行。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

【春節】過給春天;

【清明】過給先祖;

【端午】過給夏天;

【中元】過給孤魂;

【七夕】過給愛情;

【中秋】過給月亮。

為了月亮而過全國性官方節日,全世界恐怕都是獨一份。

【祭月】目的是“報恩”,祈求團圓。

祭品主要是月餅、西瓜、桂花酒。南方還有柚子,北方還有“兔兒爺”。

【拜月】目的與“報恩”相似。但民間有講究,“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灶】乃火,【陽】也,男人也;

【月】乃水,【陰】也,女人也。

農村有俗:久婚不育婦女在中秋之夜,獨坐院中, 沐浴月光, 渴望月宮仙女灑下的甘露,則可早早懷孕,曰“照月得子”。吃柚子也是“有子”之意。

為了月亮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祭月】【拜月】不僅僅在漢族盛行,在少數民族也盛行。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

鄂倫春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打月”;

阿細族在中秋之夜,盛行“跳月”;

蒙古族在中秋之夜,盛行“追月”;

高山族在中秋之夜,盛行“賞月”;

侗族在中秋之夜,盛行“偷月菜”;

藏族在中秋之夜,盛行“尋月”;

苗族在中秋之夜,盛行“鬧月”;

對月亮的愛好,也是從古至今文人雅士的重要標誌。

在海量的唐詩宋詞中,留下大量風雅的吟詠月亮之名篇佳作。

在全部關於【月】的詩詞中,最紅的當屬李白《靜夜思》,14億中國人總又8-9億會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再來看看其他關於【月】的名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為了月亮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在專門寫中秋月的詩詞中,最紅的無疑是蘇東坡《水調歌頭》。

1076年丙辰年中秋節,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的蘇東坡歡飲達旦,大醉,想起弟弟蘇轍,作此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自誕生九百多年來,傳誦不衰。北宋著名文學家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蘇軾寫完這首詞的第二年(1077年)中秋節,終於有機會與弟弟一起過箇中秋節。

那年四月,蘇軾赴徐州任知州。而他弟弟蘇轍幾個月後赴南都(今河南淮陽)任職。蘇轍先陪哥哥到徐州,中秋節兄弟二人一起泛舟賞月。

臨別前蘇轍寫下《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

為了月亮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