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一份調查顯示,六成受訪者不太清楚中秋習俗。曾幾何時,中秋節變成了商業意味濃厚的“月餅節”,過節的習俗簡化成了側重休閒的吃飯旅遊。雖然我們仍在熱鬧地過中秋,但對節日背後的傳統文化的記憶,卻只剩下了一些零碎的符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正在悄然斷裂。這個中秋,來和孩子說說傳統,過一個有中國味兒的中秋節。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被喻為最有人情味、最富詩情畫意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尤其是中秋節這一輪明月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

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思念與團圓的大好日子。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中秋節的形成,通常有兩種說法:

一是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吃月餅的起源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舉家團圓的節日。這個夜晚,相傳是一年之中月亮最圓的時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全世界的華人,面對著那一輪皎皎圓月,人們都要用精製的糕餅來祭供月神。月餅作為閤家團圓歡聚的象徵,是中秋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追溯中秋節的來歷。在遠古的時代,人們對於自然界的日月星辰的出沒無法用科學的理論解釋,月亮也就成為了他們祭祀的神靈之一。對月亮,也編織出了一幅幅的美麗神話。“嫦娥奔月”,“吳剛伐樹”就成了我們中華民族攀登月亮的美好代表。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仔細研究歷史的資料,你就一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中秋節賞明月和中秋之夜吃月餅,在古代,並不是同時出現在一個時期的。人們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很早的時代就有了流傳。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秋天的祭月就是農曆的八月十五。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吃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

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這大概是史書上最早的關於吃月餅的記載。“月餅”作為一個專用名稱。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字條的內容是“八月十五殺韃子”。人們在相互贈送禮品的時候,把這個信息向全國擴散。自此,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中秋的習俗


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玩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燒番塔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說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75*9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拋帕招親

福建省有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是夜,於廣場中搭一彩臺,佈置成月宮景狀,並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後,姑娘們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觀眾接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獎。有些未婚的小夥子在交還手帕時,若受“嫦娥”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此後,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良緣。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竊瓜祈子

在貴州有偷瓜送子的習俗。晚上偷瓜時故意讓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罵,罵得越厲害越好。瓜偷來後,要為它穿上衣服畫上眉,裝成小孩的形狀,敲鑼打鼓,用竹輿抬送,送到無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須請送瓜人吃一頓月餅,然後陪伴著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將瓜煮熟吃掉,認為從此便能懷孕了。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祭月、燒香斗

上海中秋節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著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後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紮店製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臺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鬥中插有紙紮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此外,城裡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製的大型香斗。


中秋節,怎麼和孩子說傳統?


更多育兒知識,關注微信公眾號:“閱讀陪伴成長”ID:ziranyangyu“

這裡,有你最需要的育兒經典文章和資源,有貝貝媽的一路陪伴。我們為關心寶貝學習成長的你,送上教育信息、教育資料、家庭及學校的教育方法與經驗,讓“閱讀陪伴成長”成為我們0-18歲家長交流分享的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