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造航母,中國的這種——「船」——更應該讓我們自豪奮進

明朝的時候,有了元代海外貿易和國內水上運輸的發展作為水上運輸的基礎,新開闢的海上航線和國內的漕運的經營。都有空前的發展,因此明代的造船能力變得很強。

比起造航母,中國的這種——“船”——更應該讓我們自豪奮進

鄭和下西洋船隊

明朝的造船技術能先進到什麼樣的程度呢?首先,航海船的體積,已經變得很大,相比袁超的體積,已經大上好幾倍,《鄭和傳》中記載, 當時鄭和下西洋的船舶中寶船的規格是最大的,能達到長44.4丈,寬有18丈。當時的一丈約合一尺,一尺約合今天的0.311米。如此算來,當時下西洋的寶船的長度能達到130米左右。寬度能達50多米。像這樣的巨型海船,當時別說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找不到其他國家能夠與中國相比。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和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下,見他這麼大的海船,肯定要有相應的,造成設備和造船廠和船塢。當時,南京的龍江寶船廠,就是那時候最大的停泊中心和造船中心。到目前為止,這裡還保留有上四塢、下四塢水道等,設備設施遺蹟。福建長樂的太平港也是當時下西洋的出發基地港口。鄭和帶著船隊七次下西洋,每次都在這裡停泊。長的時候有十個月以上,最短也能停兩三個月。當時鄭和把船停在這裡,招收隨船人員,修理船舶,建造船舶。據說當時福建的這個港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比起造航母,中國的這種——“船”——更應該讓我們自豪奮進

比起造航母,中國的這種——“船”——更應該讓我們自豪奮進

對於建造這種,巨大的海船,最主要的要解決的幾個問題首先就是抗沉性和穩定性。根據,以前的經驗,包裝的設計人員,將船體加寬到56米的樣子。使得船體的那個長寬比值,大約在24.5的樣子,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因為船身過長而造成,經不起印度洋的波浪的襲擊而造成船身的斷裂,就算放到今天,這種船身的比例,也是非常合理的。

近幾年在泉州灣出土的這個宋代船隻中,長114丈,寬33丈。相比鄭和的寶船要小了很多。

其次,近代學者根據,寶船的尺寸,進行力學研究得出船隻承受縱向彎曲力矩說明了船隻使用這樣的長度和寬度是最合理的。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船隻中,採用毛筍和鐵釘加固等,方法,來保證船隻的堅固性和水密性,宋代的這種工藝到明代的鄭和造船師的改進下得到更高的發展。

比起造航母,中國的這種——“船”——更應該讓我們自豪奮進

第三,要實現以上的內容,那麼大的保存,必須要進行統一的管理,很多行業的人才,精細的合作分工。必須有強大的,物力和財力作為保障。對於明朝以前的造船術空前的發展,與當時明朝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強盛是完全分不開的。沒有明代領先世界的造船術,鄭和下西洋也很難取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