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難,癥結何在?媒評:缺優質資源是根

減負難,癥結何在?媒評:缺優質資源是根

23日晚,備受關注的《江蘇省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方案》出臺,對校外培訓機構亮出整治“利劍”。這輪前所未有的整治風暴,備受各方期待,但記者採訪發現,不少家長心態複雜,這次減負能否“標本兼治”?

據中國教育學會的數據,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有專家指出,“校外培訓機構裹挾家長帶著孩子拼命搶跑,成倍放大了家長的群體焦慮。” 國家重錘治理“野蠻生長”的校外培訓機構,無疑是給家長和學生送了減負的“大禮包”。

“校內減負校外增負,早就該整治培訓班了!”前幾天,初一學生家長潘女士,前一條朋友圈剛點贊教育部門查處教培機構違規辦學的新聞,下一條朋友圈就為學而思南京分校的營銷廣告招攬點贊。這條轉發廣告,宣稱收集18個贊就可得到1000元課程優惠。一時間,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學而思“攻陷”。

為什麼大家一面喊著“公害”,一面卻趨之若鶩?潘女士無奈地說:“女兒學習能力還不錯,但從小學起,上課最怕老師說一句,這個你們應該都會了。現在初中上了名校,情況更嚴重了。” 潘女士告訴記者,由於大多數人在補習班已經“吃飽”,很多知識點老師都一帶而過。沒“加餐”的,很容易掉隊。

“以前是最差的和最好的補,現在是全民補習,都成了剛需了,就怕你不上,你的同學都上。”小學生家長鬍先生說,自己這兩天花1萬多元給孩子報了兩門功課,其他家長有報了3萬多元的。他給記者展示了一條短信,上面寫著“民辦小學擇校課,85%的升學率,名額有限抓緊報名!” “這種短信我隔幾天就能收到,我當然知道有誇張的成分,但只要擇校存在,就會有擇校的依據,小升初時,擁有各種獎狀的學生更受名校青睞,到時特長那一欄填啥?萬一到時招生又換法子考試了,難道再臨時抱佛腳?”

採訪中,很多家長提出,除了校外培訓班,最希望整頓的還是在職老師校外補課,“只要老師在外補課,那麼老師花更多的精力放在有償服務是不可避免的。”

優質資源短缺是根本癥結

有專家分析,家長們對培訓機構的愛恨交加,背後更深層次地折射了當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的定位出現了偏差。

“校外培訓機構,應定位在社會教育,其作用是彌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南京師範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飛說,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校外培訓機構推波助瀾,必然會導致家長在社會教育上尋找更多的資源。

“為什麼補課熱高燒不退,有時候反而是我們課上講的太少了,把學生推向了社會。”南師附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認為,事實上,絕大多數培訓班給不了優質的教育,包括知名培訓機構在內大多是“拔苗式”的教育,學生知道答案,但缺乏“為什麼”的探索和反思,不求甚解,可塑性往往比較低。

殷飛說,培訓機構存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彌補了學校、家庭教育的不足,比如小班化代替大班教學,用分層教學讓孩子有針對性地學習,成為“毒瘤”在於其定位錯誤,如今很多學校急功近利、想要“掐尖”,而學校在教育主管部門把這條路堵死以後,形成體制外循環模式。“在招生時,特別是中學過分強調優質生源,沒有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改革上下大力氣,這方面的偏差帶來了教育機構扭曲發展,學校教育如果幫助孩子獲得更多更充分發展,就不需要教育機構做這樣扭曲、超前的培訓。”殷飛說。

在各地整治行動中,學校還是重要的一環。“現在孩子學校也收到了下發的問卷,老師都告訴孩子怎麼寫,這不是教我們孩子從小說謊話?”潘女士說,事實上,老師小範圍的辦班是普遍存在的,自己在家裡補課,有償還是無償?怎麼鑑定?

化解焦慮,學校不能缺位

不少教育專家認為,政府部門治理校外培訓機構,也很難減輕當前的學生負擔。“現在校外培訓機構為什麼火爆,是因為社會旺盛的培訓需求。”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旺盛的培訓需求並不是培訓機構宣傳出來的,也並非來自於家長不理性的選擇。

熊丙奇說,這其實也是教育減負一直減不下去的根源所在。“整體基礎教育嚴重不均衡,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有旺盛的擇校需求,家長總想進一所更好的學校。我國的中考和高考制度,實際上一直採取的是單一的分數評價,或者更明確地說是名次評價。”熊丙奇說,在這樣情況下,教育變成了競技教育,家長為了讓孩子獲得一定的競技優勢,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在學校教育之外進行相應的教育投入,“政府部門不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和升學考試制度改革,家長對培訓的需求就會永遠存在。”

“如果說這兩個目標在短期內存在難度,那麼可以從整體減輕學生負擔著手,學校儘可能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熊丙奇舉例說,日本在實施寬鬆教育30多年之後發現,由於學生升學壓力繼續存在,家長送孩子去校外培訓機構導致家庭負擔增重,孩子的壓力並沒有真正減輕。在2016年,日本實行“去寬鬆教育”,朝著“教育強勁化”的方向發展,恢復了一週上課6天的制度,“由學校來提供更多的保障,而不是在減負的口號之下,將學生家長推向社會。”

“我們沒有權力要求任何一個家長放棄讓孩子成功,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殷飛認為,近些年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取得長足進步,然而學校教育反而出現一些“隱性”的退步,譬如放學後是否能夠給孩子義務輔導等問題,很值得我們回過頭來思考, “為學生減負並不是讓他們在學校更輕鬆,相反學校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整個教育生態的‘源頭治理’,源頭還是讓學校發揮自己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