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喜氣洋洋、笑容可掬、開懷大笑、捧腹大笑……這一系列聽起來令人輕鬆愉快的詞彙都可以用來形容這件擊鼓說唱俑——《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中當仁不讓的“網紅”文物。他是誰?他一手抱鼓、一腿翹起,是在做什麼?他又為什麼笑得這麼開心?帶著諸多疑問,我們採訪了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請他為我們解開說唱俑身上的種種謎題,講述說唱俑的歷史故事。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

《說唱俑:唱響我人生》

這件擊鼓說唱俑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他是一位古代說唱藝人,上身袒露,下身穿著普通褲子,頭戴當時民間十分流行的“包頭巾”,雙腳赤裸。他左臂抱著一個腰鼓,右手高高舉起鼓槌,好像表演進行到了高潮,而他馬上就要隨著抑揚頓挫的鼓點去用力擊鼓,十分動感,惟妙惟肖。看著他,觀眾彷彿置身於熱鬧的表演現場。不過,他到底在進行什麼表演呢?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國家博物館藏擊鼓說唱俑

古代的說書藝人 現代的網紅文物

據謝志成介紹,說唱俑又叫“俳優俑”。俳優是指古代專門以言語、舞蹈、滑稽的表情和動作等來逗笑、取樂的藝人。根據文獻記載,俳優表演者多為侏儒。“這件說唱俑是當時說書藝人的真實再現,無論是他短粗的身材、手舞足蹈的樣子、擊鼓的動作、還是憨態可掬的笑容都十分傳神,體現了卓越的創造力和藝術感染力。”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憨態可掬的說唱俑 國家博物館藏

從現有資料來看,目前全國共出土說唱俑十幾件、接近二十件,出土地點主要集中在四川、重慶附近,在其他地方則很少出土。除了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坐式擊鼓說唱俑知名度最高之外,比較著名的還有1963年四川郫縣宋家林出土的立式擊鼓說唱俑,現收藏於四川博物院;1982年四川新都馬家山出土的坐式說唱俑,與國家博物館所藏那件十分相似,現收藏於成都新都區博物館;1986年四川綿陽市河邊鄉九龍山出土的擊鼓說唱俑,現收藏於四川綿陽博物館,等等。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四川博物院藏立式擊鼓說唱俑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新都區博物館藏說唱俑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綿陽博物館藏擊鼓說唱俑

數量如此之多、製作如此精良的漢代說唱俑的出土,毫無疑問證實了當時俳優說唱表演在四川地區的流行程度。

四川漢代陶俑的最大共同點

採訪進行到這裡,謝院長突然向我們提了一個問題:“看了這麼多件說唱俑,你們有沒有發現他們之間的共同點?”

隨後,他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解答:“我個人覺得四川說唱俑最大的特點是笑容。雖然總體來說他們的表情很豐富,但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就是都在笑——微笑、燦爛的笑、開懷大笑……各種各樣的笑。”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大笑的說唱俑 成都博物館藏

而且不光是說唱俑,如果把四川各個博物館收藏的漢代陶俑統一起來看的話,他們也都是面帶笑容的。漢代陶俑的題材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發現的有勞動俑、舞樂俑、仕女俑等多種社會分工,其中反映勞動場面的有庖廚俑、提罐俑、執鏟俑;舞樂俑分為撫琴俑、舞蹈俑、吹敲俑、禮儀俑等;侍女俑中有拿鏡子的、背孩子的、哺乳的;還有表現神仙世界的,比如西王母、仙人陶俑等等。無論哪種,他們無一例外都在笑。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四川博物院藏執鏡俑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四川博物院藏哺乳俑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四川博物院藏庖廚俑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四川博物院藏提罐俑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四川博物院藏西王母陶燈

笑容背後是富足的物質和文化生活

為什麼四川出土的漢代陶俑都是面帶笑容的呢?

謝志成解釋到:“確實,不管在什麼場合,不管在勞作還是表演,這些陶俑都是面帶笑容的,唯一不同的就是笑的程度。到現在,我們在四川出土的漢代陶俑中沒有見過一個嚴肅的、怒目的或者其他消極表情的,這些都反映出當時四川地區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非常不錯的,幸福感應該是很強的。”

“根據《漢書》的記載,四川地區被稱為西南夷,在被秦佔領之前還是相對比較荒涼的,”謝志成說,“到了秦國的時候,四川地區就成了全國的大後方。秦當時派了蜀守李冰在這裡治水,修建了都江堰的灌溉水利工程,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成了全國的糧倉。”

所以古書上有這麼一句話,“秦得巴蜀之地得天下”,如果沒有四川這個糧倉的話,秦始皇要統一六國的難度可想而知。四川人民也從此過上了富足安穩的生活。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從古至今,四川一共經歷了八次大移民,最早的一次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大批移民不光帶來了勞動力,也帶來了移民文化,尤其是一些在當時四川本地人看來相對“高大上”的文化,比如貴族階層喜愛的歌舞表演,當然也有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的俳優表演,可以說是“歌舞昇平、雅俗同賞”。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四川博物院藏撫琴俑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四川博物院藏舞蹈俑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四川博物院藏吹笙俑

“經濟的發達、生活的富庶、還有精神層面的享受,在傳統陶俑裡面所展現出來的就是樂觀的精神和各種各樣的笑容,”謝院長也笑著說到。

樂觀精神的延續

“那現在提到四川,你會想到什麼呢?”謝院長向我們提出了今天的第二個問題。

“大家肯定會想到,四川的生活是慢節奏的、安逸的、舒適的,而這背後的原因其實就是這種樂觀精神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也稱得上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現象了。”

謝志成: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 喜歡喝茶、看報、打麻將的四川人

可以說,這些帶著笑容的陶俑集中體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徵,那就是四川的樂觀、包容、外向、開朗、風趣、幽默……等等聽起來令人放鬆愉快的詞彙。

同時,陶俑的表情捕捉、身材比例、動作和造型無不體現了漢代雕塑藝術水平之高,通過藝術的手法真實地還原了漢代歷史、社會、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稱得上是一幅描繪漢代百態的立體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