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河北教育是如何在「河朔胡化」後走向沒落的?

生猛歷史



唐代,河北地區再次被推向了胡漢對立的風口,當漢人的紙筆詩書馴服了鮮卑人的金戈鐵馬之後,朔漠高原上的突厥、契丹諸族重新將遊牧民族的蒼涼號角推進到了燕山腳下,高宗之後,隨著遊牧民族的內遷河北道管轄的羈摩州數量很多,在今河北承德、寬城、平泉、隆化、淬平、豐寧等市縣境內設有奚族為主體的饒樂都護府,突厥的順州都護府僑治幽州城。

圖/唐朝胡人內遷安置的都督府


面對胡騎臨邊的緊迫局面,一度崇文向禮的河北少年又重新拾起了曾經的桀驁不遜。8世紀初邊塞詩人高適就曾經用一首《邯鄲少年行》來描述這些河北少年的快意恩仇:

邯鄲城南遊俠子,自矜生長邯鄲裡。

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紛紛,門外車馬常如雲,

未知肝膽向誰是,今人卻憶平原君。

君不見即今交態薄,黃金用盡還疏索。

以茲感嘆辭舊遊,更於時事無所求。

且與少年飲美酒,往來射獵西山頭。


安史亂後,河北成為藩鎮格局之地,河朔三鎮窮兵黷武造成了社會的經濟凋敝與文教廢滯。

當秦淮河畔的文人士子伴著《後庭花》的詞句悠然賦詩之時,河北之地的世家子弟則是“自天寶後三代或仕燕或仕趙,兩地皆多良田畜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擊飲酒策馬射走兔,語言習尚無非攻守戰鬥之事。

圖/河朔三鎮


當家園又成為無日不戰的沙場時,經書詞句便不如刀槍劍戟來的真切而實在。五代時期,河北北部淪為契丹之地,北宋將大名府以北當做是延緩胡人攻勢的邊地,甚至不惜將滹沱河一線的冀中地區變為澤國以延緩騎兵攻勢。金、元時期,女真與蒙古相繼蹂躪大河以北之地,蒙古人甚至一度想將河北之地變為牧馬之地。千年神州北隅,竟然落得“視猶夷狄”的下場。



圖/遼與北宋隔滹沱河一線對峙


與社會經濟水平急劇下滑相對應,沒有了實體資源依託的教育則更是無從談起。明朝時期,久不習詩書的河北士子只能藉助明朝政府照顧教育“落後地區”的南北榜來獲取登科及第的契機,而朝廷依舊被精於理學的南儒所把控,教育水平的巨大差異在明朝就已經隨著南北經濟地位的變遷的顯現出來。



圖/南北榜案


參考文獻:1.《可愛的河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