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河北教育是如何在“河朔胡化”后走向没落的?

生猛历史



唐代,河北地区再次被推向了胡汉对立的风口,当汉人的纸笔诗书驯服了鲜卑人的金戈铁马之后,朔漠高原上的突厥、契丹诸族重新将游牧民族的苍凉号角推进到了燕山脚下,高宗之后,随着游牧民族的内迁河北道管辖的羁摩州数量很多,在今河北承德、宽城、平泉、隆化、淬平、丰宁等市县境内设有奚族为主体的饶乐都护府,突厥的顺州都护府侨治幽州城。

图/唐朝胡人内迁安置的都督府


面对胡骑临边的紧迫局面,一度崇文向礼的河北少年又重新拾起了曾经的桀骜不逊。8世纪初边塞诗人高适就曾经用一首《邯郸少年行》来描述这些河北少年的快意恩仇: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安史乱后,河北成为藩镇格局之地,河朔三镇穷兵黩武造成了社会的经济凋敝与文教废滞。

当秦淮河畔的文人士子伴着《后庭花》的词句悠然赋诗之时,河北之地的世家子弟则是“自天宝后三代或仕燕或仕赵,两地皆多良田畜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击饮酒策马射走兔,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之事。

图/河朔三镇


当家园又成为无日不战的沙场时,经书词句便不如刀枪剑戟来的真切而实在。五代时期,河北北部沦为契丹之地,北宋将大名府以北当做是延缓胡人攻势的边地,甚至不惜将滹沱河一线的冀中地区变为泽国以延缓骑兵攻势。金、元时期,女真与蒙古相继蹂躏大河以北之地,蒙古人甚至一度想将河北之地变为牧马之地。千年神州北隅,竟然落得“视犹夷狄”的下场。



图/辽与北宋隔滹沱河一线对峙


与社会经济水平急剧下滑相对应,没有了实体资源依托的教育则更是无从谈起。明朝时期,久不习诗书的河北士子只能借助明朝政府照顾教育“落后地区”的南北榜来获取登科及第的契机,而朝廷依旧被精于理学的南儒所把控,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在明朝就已经随着南北经济地位的变迁的显现出来。



图/南北榜案


参考文献:1.《可爱的河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