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十四怪:百尺湖底藏古寨

上世紀80年代,一件“牛虎銅案”青銅器的出土,把雲南文明史,往前推進了將近3000年的同時,把神秘的“古滇國”從撫仙湖底漸漸“託”出水面。

雲南十四怪:百尺湖底藏古寨

撫仙湖底的古城遺址,證實3000年前雲南人很先進!

昆明城原名“拓東城”,是1千多年前的唐朝蕃屬國大理南詔國的國王閣羅鳳,為開發滇中和滇東南大片肥美土地及昭示王權而築,至今僅有千多年的歷史。於是,順著這條有眾多史據可考的線索,滇中一帶曾經被認為是從拓東城開始,才有大規模的文明史。但隨後的多次考古和民間傳說相互佐證發現,其實滇中的昆明、玉溪一帶,曾經有過一個與中原文明幾乎同步生髮的“古滇王國”文明。但“古滇王國”遺址在哪?其時社會形態如何?生產生活怎樣……這些問題,在玉溪市江川縣江城鎮李家村一帶多得車載秤稱的大量文物出土之前,這些問題都是無解的。

據說李家村一個村民,30年前的某一天,在自家地裡翻地種時,意外挖到很多鏽跡斑斑的金屬玩意,就用揹簍背到鎮上的供銷社,以一公斤幾分錢的價錢,當廢銅爛鐵賣了。接下來的幾天裡,他都在地裡陸續挖出這樣的金屬玩意,一趟趟的跑供銷社,總共賣了好幾百斤。直到這些“廢銅爛鐵”被文物部門看到,鑑定為這是近3000年前的青銅器,供銷社的工作人員也才知道,被他收來又送進鋼鐵廠鍊鋼爐的這些東西,全都是上古時代留下來的無價之寶的文物。隨後,文物部門迅即對李家山一系列古墓葬群展開發掘科考工作。大量出土文物相互印證,大致為我們勾勒出了古滇王國的風貌:大約在3000至2500多年前,雲南並非真如此前中原史記僅有1千多年的文明史,其實在滇中的兩大淡水湖滇池和撫仙湖畔,文明進程幾乎和中原保持同步:同年代的商周文明,也是青銅器時代。而“古滇王國”的文明,到底和商周時期的中原文明是什麼關係?是古滇國向中原學習青銅冶煉、鑄造技術和語言文字嗎?那在近3000年前,遠隔幾千裡外的中原文明,又是怎樣成體系成規模地進入山高谷深的雲南的?

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答案。但這個答案,就淹沒在李家山下的撫仙湖底。

結合陸續出土的青銅文物發現地點、文物上可考的部分信息分析,考古學家推斷:李家山是當年古滇王國王室的墓葬區域,這裡出土的文物記載的社會形態指向古滇王國就在撫仙湖底。當年,李家山下並沒有撫仙湖,而正是古滇王國的都城。為什麼會有湖?那是一場大地震,形成了撫仙湖這個堰塞湖,直接把曾經繁華的古滇王國,全都淹到了湖底。這樣的推斷,也正好可以解釋為什麼對“古滇王國”這麼多年以來,只是聽說過卻無法確認真的存在過。

接下來,當地政府和文管部門,在2006年策劃了一次由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撫仙湖水下探秘”活動,意在通過潛到湖底去,尋找當年“古滇王國”的遺址,循著“牛虎銅案”古滇王國系列文物的蛛絲馬跡,為雲南文明史“正名”。但探秘活動卻不得不意外停止,官方公佈的原因是,湖水太深,當時設備能力有限,潛水員已經達到了下潛極限。這次也僅潛到湖深幾十米處,古滇王國的秘密,仍然未能通過這次探秘活動,在世人面前昭告更具體的風貌。

但無論如何,“百尺湖底藏古寨”(注:雲南人曾經喜歡把村、鎮、小型城市統稱為“寨”)這事,倒是傳開了。

雲南十四怪:百尺湖底藏古寨

(漫畫圖文選自著名畫家李昆武《雲南十八怪》)

(【柴村菁選】APP掃碼瀏覽器打開下載)

一起吃雲南,請進【柴村菁選】:地道雲南食材,原生態,慢成長,好營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