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

比中国人和竹子的关系更密切,

在中国,竹子已经上升到了精神与气节的象征。

自石器时代,

古中国人已学会用竹子编制生活用具,

早于陶器的使用,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经广泛运用了竹编纹。

而青铜器中的“簋”和“簠”

都是以竹字头命名的。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德裔美国汉学家Berthold Laufer

深爱中国风土人情,

上世纪初曾多次来华考察,

并对中国的玉器、瓷器和牌楼都有研究。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1925年,他以38幅图说编著了

《Chinese baskets(中国篮子)》,

并在当时被归入“设计人类学”的范畴。

而时过一个世纪,

我们对“物质生活的美学探究”

这一课题的兴趣才刚刚苏醒。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中国的陶器也始于新石器时代,

它的形成与竹编的编制密切相关,

先人在无意中发现涂有黏土的容器

在经火烧过后不易透水,

可以盛放液体。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于是以竹藤编制的篮筐作为模型,

再在篮筐里外涂上糊泥,

制成竹藤胎的陶培,

在火上烘烤制成器具。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后来人们直接用黏土

制成各种成形的胚坮,

就不再使用竹编编织。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同时,人们还是对

竹藤几何图形十分喜爱,

便在陶培半干状态在其表面拍印上

模仿篮、筐、席等编织物的纹样

作为装饰。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在殷商时代,

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

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

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

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

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

编织也日见精细。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

也已经十分发达,

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

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

在西安出土的

“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

据专家分析,

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

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明代初期的江南一带,

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

游街窜巷上门加工。

竹席、竹篮、竹箱

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

尤其以竹编最为著名。

益阳的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明代中期,

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

编织越来越精巧,

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

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

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

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明清时期,

特别是乾隆以后,

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

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此外,

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

制成小孩的玩具。

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

至宋代已经十分流行。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民国十四年,一个美国人写了一部中国竹篮进化史书


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

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

其中一种就是以竹蔑扎骨,

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

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