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

中秋,一年中最有诗意的时节。天净无片云,地静无纤尘,明月在前轩,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中秋夜,天高月圆,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此时此景,你心中所想的是什么?

中秋是月节,以圆月为标志,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心,熔铸着中华儿女的魂。

月亮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看见月出月落、月缺月圆,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且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现在北京的月坛即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祭月扩至民间,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

古时祭月选择在秋分。但秋分多不是满月,农历八月十五是最接近秋分的一个满月之日。此日秋高气爽,夜空如洗,月亮又大又圆,于是中秋节就选择在了八月十五。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

加之这时正是秋收时节,五谷丰登、瓜果满架,人们的心情最是喜悦。到唐代,中秋节正式形成,赏月逐渐成为全民族的习俗。

中秋是恬静清雅的,传说唐明皇游月宫,见城楼门匾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便称月宫为“广寒宫”。京剧《贵妃醉酒》里,杨贵妃自比广寒宫的嫦娥,称月亮为“冰轮”“玉兔”。中秋呈现的多是“寒”“清”“冰”“玉”之意境。

宁静而朦胧的月夜,让人澄思静虑。人们在敬畏拜月、融情赏月的同时萌发了天人之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亏而盈,盈而复亏,却永远照耀在历史的长空。月亮永久而人生短暂,人生能不能像月亮那样生生不息?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

李白《把酒问月》从“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苏东坡承屈原、李白之意,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不总是圆的,它阴晴圆缺,周而复始。这样一来,人间之悲欢离合,又有什么可叹的呢?应淡然处之,融入其中,共享明月之美。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

又是一年中秋时,

今年你准备怎么过节?

除了我们熟知的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

中秋·天涯共此时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

赏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明清后,每逢中秋,人们便摆出果品,赏月畅谈。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

吃月饼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唐朝时,月饼初见记载。到了明代,月饼才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月饼象征着团圆,寓意着圆满,是我们对亲情的寄托。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

拜月

很多地方有祭月、拜月的风俗。广东潮汕各地,每到中秋之夜,妇女们就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祭拜;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也会准备食物,燃香拜月,然后一家人围桌赏月用餐;而广西西部壮族则会在中秋前后设供桌“祭月请神”。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

燃灯

湖广一带习惯用瓦片叠于塔上燃灯,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广东、香港等地,制成不同形状的灯竖起于高杆上,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

玩兔儿爷

兔儿爷最早原本是人们祭月的对象,由泥制成,外型如人端坐一般,供人们祭拜;从清代开始,逐渐变为儿童的中秋玩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在民间艺人手中,兔儿爷有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的形象。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

舞火龙

舞火龙的民间习俗,代表地是香港。据说舞火龙后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旧时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

你是否记得那年中秋,

有圆月,有月饼,有爸妈,还有你。

后来你长大离开家,

在追梦的路上越跑越远。

假期短、票难买、人多、路远…

回家好像越来越难。

今天中秋,回家,

或至少打个电话。

祝福的语言有千万种,

但好像都比不上,月圆,人团圆。

中秋快乐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