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這才是家長的正確處理態度!


當孩子犯錯,這才是家長的正確處理態度!


當孩子犯錯,這才是家長的正確處理態度!

mimi在和小朋友打鬧時,把同班的小明撞倒在地,結果小明的頭蹭破了皮,還流了血,mimi的爸爸很生氣,為了教訓他,讓他長記性,就把mimi狠狠地打了一頓。

當孩子犯錯,這才是家長的正確處理態度!

孩子犯錯誤,是不是必須受到懲罰呢?

這是一個困擾許多家長的問題。主張懲罰的家長認為:“懲罰對孩子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可以讓孩子明白做錯事情是要付出代價的。”反對懲罰的家長認為:“懲罰不僅打擊孩子探索的興趣和做事的積極性,還容易使親子雙方產生隔閡。”到底該不該懲罰,確實令人左右為難。

事實上,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然現象。孩子由於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的不足,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面對孩子犯錯誤,家長應該反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當孩子犯錯,這才是家長的正確處理態度!

第一個問題: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希望孩子從中學到什麼。

是學會誠實、負責,還是學會撒謊、逃避?相信家長們都希望是前者,因為從長遠來看,誠實和負責才是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品質。

懲罰,特別是打罵的方式,雖然能夠暫時制止孩子的錯誤,但是從長遠來看,孩子並不能從錯誤中反省並修正自己的行為,反而學會了撒謊和逃避。

第二個問題: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希望給孩子支持和信任,還是對孩子進行打擊和責備?

相信家長們都希望是前者。既然已經犯了錯誤,孩子應該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學會主動承擔錯誤的後果、積極彌補錯誤的損失.家長的支持和信任無疑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樹立自尊和自信。相反,懲罰則使孩子誠惶誠恐,自尊和自信都受到損害,不利於他們從錯誤中成長。

第三個問題: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究竟是希望孩子為過去而受罰,還是為未來而成長?

相信許多家長都會選擇後者,那就不要用懲罰去對待一個犯錯誤的孩子,而是要將錯誤作為教育孩子成長的機會。

當孩子犯錯,這才是家長的正確處理態度!

不過,不懲罰不代表對孩子的錯誤置之不理或放任自流,而是要用其他的方法來代替懲罰。

一是採取自然後果法。這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來的。即如果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的後果。讓他自作自受,親身體驗並承擔自己犯錯誤造成的不良後果,從中接受教訓。家長不要擔心孩子走彎路,孩子親身經歷的事情,比家長的勸說更能讓孩子印象深刻。

比如,如果孩子早上總是賴床,媽媽可以讓孩子睡過頭,讓他體驗上幼兒園遲到的後果;有的孩子不願意吃早飯,媽媽可以提醒孩子,“過了早飯時間就沒有飯吃了,如果餓了只能等到中午再吃”,如果孩子仍然堅持不吃早飯,媽媽可以讓孩子體驗一下飢餓的感覺。

當然,自然後果法的使用是有一定條件的。首先,後果應當是家長和孩子都能夠承受的,不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比如,孩子跑到馬路中間容易被車撞傷、玩電源插頭會觸電等。這種後果都非常危險。

其次,家長要提前告知孩子可能的後果,讓孩子自己選擇,並親身體驗自己選擇的後果。

最後,當不良後果出現時,父母既不要嘮叨和埋怨,也不要幸災樂禍,否則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起到相反的效果。

二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孩子犯錯以後,應積極承擔錯誤的後果,主動用行動彌補失誤。

當孩子犯錯,這才是家長的正確處理態度!

家長要告訴孩子改正錯誤的具體方法,鼓勵孩子反思自己的不當行為,通過改正錯誤來恢復自信、樹立規則意識。家長不能因為孩子小就代替孩子承擔責任,而使他們喪失了從錯誤中學習和修正的機會。

面對孩子犯錯誤,家長的做法如果是“護短”,替孩子承擔錯誤或是開脫罪責,而並沒有讓孩子深刻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的話,無法使孩子正視自己的問題,並改正自己的問題。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的替代和開脫只會縱容孩子,使其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今日話題

孩子犯錯誤,是不是必須受到懲罰呢?你怎麼看呢?快來留言和我們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