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丨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立 」指開始,立秋標誌著孟秋時節正式開始。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立秋丨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立秋有三候

一候涼風至,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二候白露生,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颳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候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氣候特點

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天氣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

立秋習俗

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些。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以肉貼膘,故稱“貼秋膘”。

立秋丨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啃秋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啃秋”,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餘夏暑氣,啃下“秋老虎”,迎接涼爽的秋季。

立秋丨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祭神秋社時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立秋丨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立秋養生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亦可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2、調理脾胃

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溼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慾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

3、調節心情謹防秋燥

夏季酷熱大汗之後,人們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入秋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乾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徵”。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

4、食品、衣物需防黴變

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溼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黴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溼度也會增加,這就很容易產生黴變。食用黴變的食物後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

5、需防“空調病”

立秋後,室內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