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價格戰,約不?

近日,調研機構GenMarketInsights發佈了《全球人臉識別設備市場研究報告2018》,報告指出中國已經成為人臉識別設備最大的消費區域,中國廠商雲從科技佔據全球市場份額12.88%,成為人臉識別設備行業的領頭羊,同時與Aurora和浙大網新集團成為該市場的前三甲,在2017年佔據全球市場份額的20.37%。

人臉識別價格戰,約不?

如果撇開數據,那麼在這個信息中透露出不少值得行業去消化的信息。其一是未來人臉識別設備市場的高速發展,未來的十年來,其必然將保持著雙位數增長的潛力,金融、司法、軍隊、公安、邊檢、政府、工廠、教育、醫療及眾多企事業單位已經成為其落地的應用場景,未來將會延伸出更多的應用;其二是在市場走向高速發展,在技術應用趨向穩定的同時,價格戰便會隨即打響。

根據機器之能的觀點,在行業發展前期,擁有技術核心優勢的研發實力公司率先打開市場,緊隨其後,以新技術為突破口,一大批同類的技術供應商及服務商湧入市場,最後在技術門檻逐步降低,技術基本應用進入到穩定期後,市場的競爭將圍繞價格戰開打。

在去年的北京安博會上,也有不少廠商發表個類似的觀點——“雖然當前看上去,芯片與算法仍是AI時代企業的領先的標誌,這兩者雖然當前會讓企業佔據領先優勢,但從長久來看,行業同質化是難以避免的”,而據不少安防廠商透露在2018年人臉識別的相關項目中,低價中標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一些價格根本無法匹配到硬件成本。

經歷過安防行業網絡化發展的人們肯定記得,價格戰意味著什麼,而隨著技術應用趨於成熟,新的淘汰賽似乎已經打響,無論傳統安防大軍,還是新生的AI創業公司,搶佔市場位置成為新的競爭常態。

但在看似瘋狂的2017年行業爆炸式發展後,催生了獨角獸、安防+AI企業等等行業“新”角色,但在各種龍爭虎鬥之後,有些從AI創企離職的人員卻透露幾乎所有的創企,都沒有實際的盈利,目前企業仍然處於探索合適的商業模式的階段。

相反傳統安防廠商卻透露,AI對於廠商而言關鍵仍然是賣攝像頭驅動,在該領域安防海康大華仍然單獨一檔,一般新興的企業難以突破。

GPLP表示,攝像頭領域的產業鏈很長,傳統的硬件廠商已經深耕多年;而一般新興的人臉識別算法公司很難把產品的性價比降低到與海康威視等傳統硬件廠商一樣的水平。因此在這場競爭中,如果僅僅以傳統方式進行價格戰,新力軍優勢並不明顯,或者更亟需尋找新的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