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混成旅?

寰球新观察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的八路军,编制仅有区区三个师,按照国民党给的番号,这三个师满编人数也不过几万人,远远满足不了八路军在敌后蓬勃发展的速度。那怎么办呢?活人不会被尿憋死,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八路军就有了许多独立团这样的编制。



最著名的独立团,莫过于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独立团虽然名义上团,但是它的编制可大可小,人数可多可少。最少是独立团,只有区区几百人,而在李云龙围攻县城时,他的独立团的人数已经达到师的级别,一万余人。


为什么独立团可以做到这样呢?

独立团并非正规番号,所以才有了极大的弹性空间,也因此,才出现了诸多人数高达万人的“独立团”。这种以独立团为掩护扩充部队的方式,并非八路军的首创。实际上早在北洋军阀时期,就已经有军阀这么做了。不过,他们用的不是独立团,而是混成旅。

其实混成旅早在清末时就已经出现,而在北洋政府时混成旅数量更多。一般来说,混成旅是界于团和师之间的一种编制,但是并没有法定的编制。也因此,存在于全国的诸多混成旅,编制和人数也天差地别。

例如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人数就高达上万人,堪比一个正规师。也正是在担任16混成旅旅长之后,冯玉祥才真正的以高级军官和一方军阀的身份,进入了民国的历史舞台。

在北洋军阀时期大量出现的混成旅,成为了北洋各军阀的一大特色。除了归属于袁世凯麾下有编制的数支混成旅,其他各系军阀,为了扩充势力,麾下均有混成旅,来作为除了政府给予的正规编制以外的扩充军队。

例如东北王张作霖,除了两个正规师的编制,手下还有数支混成旅部队,而且他麾下混成旅部队的人数也天差地别。山西王阎锡山的麾下也有混成旅的编制。


鸢飞九天2018


什么是混成旅

在翻看民国资料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混成旅这个词,很多名人都是从这个位置上一跃成为军界大员,比如说冯玉祥真正的发迹应该就是在1914年所部改编为第十六混成旅,后来冯玉祥发家也是以这个第十六混成旅为基础,最后发展成为西北军几十万人。

很多人会困惑,什么是混成旅,实际上这就民国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建制,虽然,日本也有仿制中国组成的独立混成旅团,现代也有一些混成旅,然而都不是军队的主要战术单位。

混成旅最早产生于1912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种由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各种兵种混合而成的编制,通常来说一个混成旅通常有四千多人。

在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中惨遭失败的清政府决定进行军事改革,学习的思路应该是学习德国,毕竟清政府一直在学习德国,当然日本的军制也是抄袭德国,所以,后来可能是基于本地化的需要,北洋常备军的编制采用了日本陆军编制,以镇为基本战略作战单位,镇下面有两个协,协下面有两个标,标下面是营。

混成旅的由来及发展

袁世凯率先在北洋编制六镇,大概有7万多人,一个镇也就是一万多人,按照现在的理解,其实也就是一个师,“镇”也就是等于“师”,“协”就是“旅”,“标”就是“团”!

1907年清政府决定仿北洋六镇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实际上到清朝灭亡前,全国也就编了14个镇,18个混成协。

在1912年北洋政府正式将镇、协、标,改为师、旅、团。这里的18个混成协,就是后来的混成旅,袁世凯基于当时复杂的情形,迅速将北洋军扩张,增编12个师,16个混成旅。整个袁世凯时期,应该只存在了17个混成旅。

正常来说一个师一般一万多人,并不适应民国时期的常规战斗,一般要大战才出动整个师,但是一般的旅,兵力又太少,缺乏必要的兵种,在打仗的时候无法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因此混成旅应运而生,混成旅相对于一般的旅,增加了很多兵种,这样也就是一个正常旅的PLUS,一个师的缩小版。

混成旅的历史作用

混成旅的厉害之处,在于其有一定的军事独立权,并不是完全听从于师的安排,因此,袁世凯在建军的时候,着力进行了混成旅的编制,当时北洋政府控制的军队,有33个陆军师,而混成旅则达到了97个,堪称最实用的战术单位。

1914年袁世凯入川的时候,入川3个混成旅就搞定。

另外,混成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编制不是固定的,不想陆军师,基本就是一万人,混成旅则可以自由发挥一些,有些穷的地方,一个混成旅也就三四千人,而冯玉祥的混成旅应该就有点彪悍了,挂上将军衔,部队达上万人。

但是随着军阀混战愈演愈烈,规模也越来越大,混成旅显然已经不适合常规作战了,应该编制也逐渐正规化,该是师的就是师,该是旅的逐渐就是旅,实际上也是加强作战单位,毕竟,混成旅实际上并不利于军事指挥。

在1925年的时候,奉军控制北洋政府后,就开始将混成旅逐渐改为师,但是北洋军阀在应对国民革命军的时候,可以说是一败涂地,北洋原来控制的军阀,除了被歼灭的吴佩孚和孙传芳,也就剩下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冯玉祥和阎锡山在北伐中就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接受改编,而张学良在1928年也宣布改旗易帜,接受改编。

最后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带有北洋军阀时代烙印的混成旅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可思议的是,后来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可能是基于接地气的考虑,也建立了独立混成旅。以纵横了解到的现代国防情况来说,就是旅也不是常用的作战单位,师下面直接管理团,应该是更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吧!


史论纵横


贺龙元帅1916年“两把菜刀闹革命”之后,率领湘西的农民武装一路壮大,在讨袁护国的和护法战争中屡建战功,曾经被改编就任“四川陆军暂编第九混成旅”旅长,1926年所部再扩编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1师,到1927年经过北伐战争后升任第20军军长。他在旧军队成为高级军官的标志就是混成旅旅长,因为这是个副师级的职务,介于战术和战役单位两者之间的特殊编制。

(贺龙任混成旅旅长时旧照)

“混成旅”这一编制名称产生于1912年的民国初期,我们知道晚清新军的“镇”的编制仿自日本陆军,而“混成旅”这个称谓则是日本人仿自民国了(混成旅团)。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成军后,1905年清廷拟在全国推行,建立36个镇的的新式陆军,当时的编制顺序是:“镇、协、标、营、队、排、棚”,并要求各省督抚自筹部分军费建立新军。

但各省财政情况不一,富庶的省份有能力编成了“镇”,贫脊地区凑不够一“镇”兵力,却又比“标”规模稍大,于是清廷兵部(后陆军部)将其命名为“混成协”,所谓混成就是“混合编成”之意,因为镇所辖的“协”是比较单一的步兵,没有那么多骑、工、辎、炮等兵种的配属部队,而混成协是“小师”的规模。到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下令将“镇、协、标”改称为“师、旅、团”,那混成协自然就改称为了“混成旅”。



(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

到辛亥革命前,清朝共完成了十四镇和十八个混成协的组建,也就是说,中国第一批共有18个混成旅。随着军阀混战的兴起,北洋政府和地方实力派开始猛烈扩军,到1916年仅北洋军阀就拥有了97个混成旅的番号,西南、西北等地方军阀的自建混成旅尚不计在内。张作霖曾经用截获的直系武器,一次就装备和扩充了奉军四个混成旅;冯玉祥也是从担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湘西镇守使开始走上政治舞台的。

民国时期混成旅较多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各路军阀隐蔽实力的需要,因为师一级的番号是需要北洋政府陆军部授予的,张作霖在东北经营十年也才有了第27、第28两个师的公开番号,其他自己扩充的部队一律以“混成旅”称谓和排序,一方面省去了申报北京政府核准的麻烦,一方面也使其他派系无法掌握奉军的准确实力,因为混成旅这个建制,4000人是它,5000人也可以,张大帅高兴的话,可以招满6000人,因此,旅长的军衔也是从上校到少将皆有,一看所部兵力,二看张大帅器重与否。



日军在1931年之前是没有“混成旅团”这个建制的,首次使用就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镇压东北抗日力量,日军大本营将国内各常备师团的其中一个旅团抽出,加强骑工炮辎等直属部队,编为“独立混成旅团”开往东北作战,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混成旅团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多担任城市警备、后方守卫、辅助进攻等任务。

国民党军队在武汉会战后,重新统一了军队序列,将师辖旅改制为师直辖团,取消了旅级番号,混成旅这一编制也基本就消失了,部分兵力兵器确实不够甲种或乙种师的混成旅,也统一更名为“暂编师”。人民军队也曾经在上个世纪末进行了“师改旅”的改革,基本上现在的“旅”都是混成编制,但只称为旅,敏感原因,不多展开说明了。


度度狼gg


所谓混成旅,是一种在亚洲比较普遍的军事编制,往往采取多兵种(步兵、炮兵、工兵等等)合成的组织形式,类似于小型师或者作为师的过渡型组织。比如说清末新军有所谓“混成协(旅)”,实际上就是作为组建“镇(师)”的基础。

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组建了很多混成旅团,实际上也是作为小型师团来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类似“混成旅”的编制单位,在欧洲战场比较少见。比如苏联和德国军队的旅,多数情况下都是单一兵种单位(独立于师以外的单位)。比如坦克(装甲)旅、炮兵旅、步兵旅、工兵旅等等。亚洲的旅,特别是混成旅,传统上下设有团一级编制(日本的混成旅团很多是直接管辖大队)。

而二战期间苏联与德国的旅,通常只下设营。很多时候,苏联的旅规模甚至比团还小。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武装党卫军“希特勒”第一师,在正式编成为师之前,就曾以类似混成旅的形式存在过,编成包括几个步兵营、1个侦察营、1个炮兵营和1个工兵营。


朱世巍


混成旅之说,最早还是得从袁世凯说起!

北洋新军

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组建了自己的北洋新军的核心班底。到了1904年之时,北洋新军已经有了三镇的规模,1905年二月,北洋新军已经扩编到了六镇,也就是常说“北洋六镇”,袁世凯最为倚重的战斗力!


先简单说一下北洋新军的编制:

从上到下,北洋新军分为7个级别,依次是镇、协、标、营、队、哨、棚。镇是北洋新军中最高级别的编制,属于战略单位,下辖两个协。每镇大概有兵力12000人,每协的兵力则在4000人左右(镇除了辖2个协之后,还有一些独立于协的编制存在)!

混成协

北洋六镇编成之后,袁世凯建议清政府模仿北洋六镇,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在两到5年的时间内完成。

不过,镇毕竟属于最高一级的战术单位,包含多个兵种,组建起来费时费力费钱。所以新军组建镇的时候,出现了缩水,由此“混成协”便应运而生。

“混成协”的规模介于镇和协之间,人数在4000到6000不等。从兵种组成情况来看,混成协和镇相似,从人数规模来看,混成协和协比较接近。简单一点来说,混成协就是一个多兵种的协或者弱化版的镇,既是是战略单位,也是战术单位。

截止到清朝灭亡之时,全国共编新军14个镇、18个混成协。


混成旅

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之后,于1912年9月15日对北洋军的编制进行了改名,原来的镇、协、标、营、队、哨、棚改成了师、旅、团、营、连、排、班。也就是说镇变成师,协变成了,混成协就变成了混成旅。

如果大家够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在北洋军阀中很少会出现军这个级别的编制,最高编制就是师。在北洋军阀中能成为师长,已经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了,比如说张作霖,在1912年被袁世凯任命为二十七师的师长。


混成旅作为仅次于师的存在,混成旅的旅长也是很了不得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不受师长的节制,比如说冯玉祥在1916年担任过第十六混成旅的旅长!

北洋时期,军阀混战。为了扩充兵力,各路军阀都是放肆的招兵买马。但是,师作为最高级别的编制,一般军阀不能随意组建,同时也为了掩人耳目,所以混成旅这个编制就开始满天飞了。

此外,混成旅相比于师来说,更加的灵活,因此很受军阀们的青睐。

北洋时代结束后,混成旅这个编制依旧保留下来,但是意义却和北洋时代有点不太一样。国民政府时期的混成旅,已经变成了一种精英化的战术单位,是为了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组建!

在抗战时期,我军也有这样这样的编制,有些时候也叫做“独立旅”,比如说新四军直属独立旅!

现在,我军中现存的旅这一编制实际上就是混成旅!


小镇月明


混成旅要从北洋军说起。

袁世凯以德国编制,训练新军。独立作战单位是镇(师)。一镇(师)大约有12500人。

一镇(师)包含:两个步兵协(旅),一个马标(团),一个炮标(团),一个工程营,一个辎重营,外加伙夫军乐队等等。

其中,每协下设2标,每标下设3营,每营4队(连),每队(连)4哨(排),每哨(排)3棚(班),每棚14人。

清末叫做镇、协、标、队、哨、棚,民国后改成师、旅、团、连、排、班。

在实际练兵时,发现耗资巨大。尤其是地方政府,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编练一师人马。只有退而求其次,先练一个混成协(旅)。比如湖北黎元洪就是二十一混成协协统。混成协下设两标步兵,炮兵一营,骑兵一营,工程一队,辎重一队。

混成旅(协)相当于半个师(镇)。兵种齐全。开始时只是一个临时单位。

民国后,有二次革命、围攻白狼、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这些战争的特点是规模小,范围大。以师的编制去进攻有点大材小用。而战场很多,军队不够用。于是成立了常设混成旅,比较典型的就是冯玉祥的十六混成旅。

混成旅作为独立作战单位,直属陆军部。另外各省也有混成旅,比如张宗昌的江苏混成旅。

随着发展,各混成旅编制逐渐扩大,而各不一样。冯玉祥在护国战争前期立功,得到袁世凯嘉奖。特准扩招一个补充团。后来冯玉祥又成立机枪营、手枪营。到1918年时,十六混成旅已有近10000人,比师小不了多些。


草墨之家


世界近代军队的特征之一是多兵种合成化,例如作为战役单位的师,内辖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等多兵种配置。混成旅这种编制,在早期并非是一种长期的独立编制单位,一般是在战争中临时从师以上的单位中抽建的战役支队,包含多个兵种,并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战事完成后就解散回归原建制。如甲午战争的日军的大岛混成旅团,就是从第五师团中抽编的;侵华战争早期建立过的一些独立混成旅团,也具有这种性质。

混成旅作为一种长期化存在的军队单位编制,还是从我国发展起来的。清末练新军,最初是以“镇”(即师)为最大独立编制单位,清陆军部预定在全国编制三十六镇,也是参考的西方军队以若干陆军师的设置方式。然而在编练时遇到很多难题,因为是以各省的财力独立编练,一是缺钱,二是缺人才,一步到位建成一镇,很难达到。只有北洋六镇,是袁世凯在中央的支持下,聚全国的协助财力而练成,其余一般的省份没这个财力,而且近代军事人才也稀缺。所以通过两步走的方式,先练一半,通常是步兵一协(旅),骑兵炮兵各一到两营,工兵辎重兵各一到两队(连),这样的军队就叫混成协,即混成旅的前身,其实就是镇的缩小版。下一步再添步兵一协,及骑炮工辎其他营队,合成一镇。混成协的设立最早是从河南开始的,以后遍及各省。在辛亥革命时,大多数省份只有一个混成协甚至更少,除北洋及程度较好的江苏、湖北以外,只有少数几个省(如四川、云南、吉林、浙江、福建等)添协成镇。

民国以后,沿袭清朝,混成旅作为一种独立编制存在了下来。主要是军阀割据,各省的地盘很大,既要考虑各地的安全,还要平衡、限制大小军头门的利益,多建立混成旅,比建立师更实用。所以北京政府时期,陆军混成旅的数目比陆军师要多,编制也较灵活,通常有两个以上兵种的都可以叫混成旅(单一兵种的只能叫步兵旅、骑兵旅等等),不必各兵种样样齐全,下辖的团营数目也各不相同。这种乱局直到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后,统一军制,陆军军编成了战役单位,陆军师的门槛降低,数目增加,混成旅也就式微,名称也改成了独立旅等等。

日军的混成旅团,早期前已叙述,七七侵华战争全面开始后,在占领区内先后设立了很多独立混成旅,后期设立的很多是起守备、治安的作用,属于一种变通性质,前面已有人提过。


军史游民


混成旅不是单一的步兵旅,一个步兵旅必须服务于师,按照战略部署在某一个阵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混成旅则是独立的、较为灵活的作战部队,并且兵种也全面,有炮兵、通讯、工兵、辎重等,甚至还有战地医院,战场上能够独当一面。一般北洋军种基本按照日本模式,不单有混成旅,还有混成团。普通旅一级只有两团编制,而混成旅大部分三团编制,外加各种辅助兵种,够得上一个师了,属北洋军阀的产物(清时称混成协),北伐胜利后混成旅取消。


第五玥璋


先说旅

旅是特殊编制 和军 军团 兵团都是特殊编制 旅介于团 师中间 一般直接下辖若干营级单位 有的大型旅也辖团级 但是比较少 上级单位一般是军 少部分归师级管 有的当独立旅直接隶属于集团军一级管辖

再说混成

混成 这个二战一般是两种办法

一个是多兵种混和组建一个单位 如混成旅 师 军 一般混成旅下辖若干个步兵营 装甲营(或坦克营) 炮营 防空营 工兵营等 多兵种联合作战 具有作战效率高 战斗力强的优点

第二种 二战战役级 会战级 或者地区级战斗 双方投入一次就是几十上百万或者几百万 这种大规模交锋 攻守双方师 军级都是小单位 集团军/方面军 集团军群/方面军群是主要单位 每次打完 有很多部队减员严重 建制被打残 以苏德为例

德国人的是大型师编制 只能靠自己兵员补充 大型师战斗力强 缺点就是补充不易 一个营级就4-500人

苏联人就聪明的很 搞小型师 全师加起来不到8000 后期有的5000 3000就号称师 搞的德国间谍见面就抱怨 :该死的苏联人 起那么多番号干嘛! 但是这种小型师 作战能力差 而且极易被打残 打光建制 所以苏联人就把这些剩下的士兵 取消原有建制 补充到其他师 或者干脆以此为骨干 再加上后续兵源 重新组建一个师

把打光 打残的单位混合在一起 也叫混成 这个方法很普遍 一般就是小型单位 打光了就混合其他被打光的 聚拢在一起 继续使用 以节省 最大利用兵力


帝闅


混成旅,直接从字面去理解就可以了!多兵种混和组成的旅。
二战期间,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混成旅,但是混成旅最多的,还是日本。
日本的混成旅不属于其它师团,实际上也被当成小型师团使用,因为里面配制兵种比较多,有炮兵,工兵,步兵,甚至骑兵。
尽管兵种多,但是跟正规野战部队相比,人员和装备都处于劣势,因而绝大多数混成旅都只担任静态守备任务,安心守着据点就行,其他野战部队攻城略地打下来之后,他们就负责守。
当然,有的混成旅也有其它的组成方式,比如几只打残了部队,再比如为了特殊的任务要求,组建的临时混成旅。
现代的混成旅的含义就相当广泛了,甚至包括了海陆空天电磁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