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中國人很少留鬍子?而古代很多?

鬍子也稱鬍鬚,泛指生長於男性上唇、下巴、面頰、兩腮或脖子的毛髮。青春期後的男性一般都會長鬍子,這是雄性激素作用的結果。

古代中國男子對鬍子可謂重視,而且將鬍子分的很細:嘴唇上的稱“髭”,下巴上的稱“須”,兩邊腮上的稱“髯”。因此鬍子又有“鬍鬚”、“鬍髯”、“髯須”等稱呼。

古人遵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古訓,對鬍子極其重視。

為什麼現在中國人很少留鬍子?而古代很多?

秦漢時期人們以“多鬚髯”為美。唐宋時則流行染鬍子,“好染髭鬚事後生”。民國時期張勳復辟後康有為希望當首揆(首席內閣大學士),張勳向宣統請示的時候,瑾太妃以為不可,並說本朝從未有過沒鬍子的宰相。康的鬍子本來稀疏,又因化裝入京時給刮掉了。康有為得知因為鬍子影響前途時,忙從藥店買來生須水,一小時抹上兩三次,並時時攬鏡自照,不啻於農夫之望禾苗也。可見鬍子的重要性。

為什麼現在中國人很少留鬍子?而古代很多?

鬍鬚是男子表現氣概和威嚴的一種標誌,也是男性的重要性特徵之一。據說生殖機能越旺盛、鬍鬚生長就越快。一個男人臉上不長鬍子一定會被人笑話。

歷史上除了南朝時期一些貴族子弟出現刮鬍子現象外:“無不薰衣剃面”,基本上對自己的鬍子百般愛惜。當然出家人也是不留鬍子的,出家人不留鬍子則是“遠離煩惱,究竟寂滅”,但也不盡然,很多和尚還是留鬍子的。

為什麼現在中國人很少留鬍子?而古代很多?

直到民國時期中國男子都還保留著蓄鬚的習慣。此後西風漸進,不留鬍子成為衛生,文明的一種象徵。比如18世紀初的俄國彼得大帝改革時就把剃掉貴族們的大鬍子作為一項重要舉措,當然也不能排除剃鬚刀、刀片廠家的商業營銷。

不留鬍子的風氣所至,甚至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青年留鬍子都是“二流子”的象徵。真可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