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路換新車 區塊鏈+金融在重走ITFIN老路?

舊路換新車 區塊鏈+金融在重走ITFIN老路?

近日,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表示,區塊鏈技術特別是在應用於金融領域時,不應該再走互聯網金融的道路,其次不管往哪個應用發展,都不能突破現有法律框架下禁止的行為。

舊路換新車 區塊鏈+金融在重走ITFIN老路?

穿新衣走老路

所謂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互聯網金融如今已經普及到全國,支付寶、微信等都是在互聯網金融的範疇內,而為何李愛君院長在講話時強調區塊鏈再金融領域應用不能走互聯網金融的老路呢?

整理發現,2005年到2012年是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起步階段,金融和互聯網的結合從早期的技術層面逐步深入到業務領域,第三方支付、P2P網貸、眾籌等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形態相繼出現。

互聯網金融中的第三方支付已經被國內互聯網巨頭所壟斷,整體運行相對規範。但是在P2P網貸和眾籌這兩種表現形式上可是有大問題。

此前,眾籌經常性的被人質疑,有眾籌者騙取愛心和錢財,監管嚴重滯後。而P2P網貸引發的惡性事件更是數不勝數,“高利貸搖身一變成了P2P網貸公司”這是很多人對P2P網貸的印象。

事實也是如此,此前,由於監管相對缺失,大量劣質的P2P網貸公司出現在市場中,導致各種違規、跑路的事件不斷出現,嚴重損害了金融信譽和消費者利益。而就在幾周前,小米手機還下架了多款出現問題的P2P網貸軟件。

從2005年到2018年,互聯網金融已經走過了13個年頭,但是直至今日,市場依舊顯得混亂不堪。回首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空氣幣、傳銷幣、項目方跑路等等事件也是層出不窮,和互聯網金融初期的發展極其相似。

無怪乎有專家指出,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不能再走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路徑,應該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一定要在遵守現有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去創新。

舊路換新車 區塊鏈+金融在重走ITFIN老路?

區塊鏈金融應用=發幣?

現今,提起區塊鏈很多人都知道和炒幣不是一回事兒。但是,提起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很多人會不假思索的告訴你:“發幣”。

確實如此,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的最多的就應該是發幣和炒幣了。但是,所有的區塊鏈應用於金融領域都是發幣嗎?肯定不是。

此前,有媒體爆料稱:“騰訊公司註冊了幾十個商標,準備發行數字貨幣”。消息一出,市場一片興奮。但是沒高興幾分鐘,騰訊方面就發佈官方聲明表示:“註冊商標確實是應用於區塊鏈技術,但是不發幣”。

當然,積極研究區塊鏈技術的遠不止騰訊一家,早在6月25日,螞蟻金服宣佈上線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服務,並且現場完成了第一筆匯款。可以說這是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一次成功的落地應用。當然,我們要看到的是,此次應用僅僅是運用了一部分區塊鏈的特點,距離完全在區塊鏈基礎上的落地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但是,我們同樣看到了,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可以不用發幣。雖然,用Token來激勵用戶是一項好的舉措,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區塊鏈的運營之中。但是Token也可能誘發空氣幣等情況,所以說,如果行業自身,魚龍混雜,Token的出現,完全有可能讓不法分子藉著區塊鏈的新衣走上互聯網金融的老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