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新蔡」新蔡楊莊戶:一橋一戲 傳承文明

「知新蔡」新蔡楊莊戶:一橋一戲 傳承文明

新蔡楊莊戶,地處河南與安徽的交界處。這裡,有一座明代的馬大橋聞名豫皖兩省;這裡有一臺“扁擔戲”唱紅豫皖鄉村;這裡有一生態園,四季水果“鬧活”豫皖市場;這裡有一秸稈碳化廠,改善著豫皖兩省邊界鄉村的生活環境。下面,就跟著小編來河南新蔡縣楊莊戶鄉走一走、看一看。

馬大橋的傳說

在新蔡縣楊莊戶鄉馬營村西南約700米的小草河(當地俗稱馬大港)上,橫跨著一座東西走向的單孔石拱橋,長約15米,寬約4米,整個橋體為條狀青石砌築而成,橋拱淨跨約6米,拱高約2.5米。石塊絲絲相扣,臨水一面呈弧形,工藝相當精良。

據傳,橋體北南兩側原先嵌有石雕的龍頭和龍尾,取飛龍託橋之意。水滿河平之際,似游龍戲水,頗具情趣。新蔡縣文物管理所根據該橋構築特點,結合當地村民所述,初步推斷為明朝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據《新蔡縣誌》記載,城東有一座古橋,名為馬家橋,建造者為馬全。可惜歷史久遠,史料語焉不詳,碑文、石刻皆失,具體情況無從考證。當地居民指認馬家橋就是馬大橋,關於馬大橋的傳說則似乎人人耳熟能詳。也許是因為口口相傳,以訛傳訛,多個版本並行。在當地流傳較廣的有兩個版本。


據說,很久以前這兒並沒有橋,只有幾隻小船擺渡往來行人,有一天一條青龍騰雲駕霧前來作惡,掀起的狂風颳得房倒樹折,暴雨一連下了三天三夜,洪水淹沒了村莊,淹死了莊稼,村民死的死,逃的逃,叫苦連天。村中一個叫馬大的年輕人,身強力壯,有一身的好武藝,愛打抱不平,他眼看這條惡龍橫行鄉里,攪得民不聊生,決心制服惡龍。他趁惡龍化作巨蟒竄進村莊吃人的時機,掂起一把鍘刀追了上去,巨蟒竄回河裡變回原形,捲起沖天水柱,張牙舞爪向他撲來,馬大沉著應戰,瞅準時機一躍跨上龍背,和惡龍廝打起來。惡龍又氣又急,一會鑽進水裡,一會竄出水面,騰身甩尾,試圖從馬大胯下脫身。馬大牢牢騎在惡龍身上,一隻手緊扣龍鱗,一隻手揮刀猛砍,這條惡龍受傷後就拼命掙扎,騰出巨爪抓向馬大,馬大被惡龍抓得渾身是傷仍不撒手。馬大終於殺死了惡龍,而自己也被活活累死。

惡龍被殺死不久洪水很快退走,人們在河邊找到馬大的屍體,把他埋在離河不遠的地方,成了後來的馬墳,為了紀念他,鄉親們就在他大戰惡龍的地方建了一座橋,取名馬大橋。青龍的屍首則被人們切割成塊,砌進拱橋,供人踩踏,龍頭龍尾則被嵌進橋拱,使其難得翻身。據說此後多年,若發洪水,人們拿馬大用過的鍘刀敲敲龍頭,洪水便會應聲而退。


關於馬大橋的建橋背景及出資人的傳說,馬營村及附近居民更願意相信另一個版本。據說明朝中期,山東大旱,百姓四處逃荒,一馬姓後生與親人失散迷路至此,見此處水草豐美,風景宜人,土壤肥沃便選一處向陽高地伐樹割草搭起窩棚,暫時歇腳。村中一父母雙亡的妙齡女子採蓮路過,見後生憨臥草叢,雖衣衫襤褸、面含飢色,但眉宇間不乏英武之氣,遂怦然心動,以所採藕相食,後生感其美麗善良,贈以所戴金鎖,私定終身。兩人在村民的扶助下,在村裡安居下來,勤於耕織,生活富足,夫妻恩愛,生下兒子馬大和馬二。這馬大少年聰穎,喜讀四書五經,後得塾師指點,高中皇榜,功成名就,官至尚書。馬二卻少年頑劣,遛狗逗貓,時常無事生非,禍害鄉里。且說馬大雖在京城做官,感恩昔日鄉鄰扶助,得知鄉親往來縣城需擺渡過河,路途艱難,便奏明皇帝,撥出專款委託馬二修橋築路,惠及鄉鄰。哪知馬二仰仗哥哥權勢,橫行鄉里日久,欺上瞞下,聲稱要修一座15里長的馬家橋,結果只在小草河上修了一座長約15米的小橋,大批的錢款被他挪用建了惡狗圈,打了72眼井,令人日夜看管,只許村中年輕婦女打水,凡有幾分姿色的都被他霸佔,稍有不從便被綁赴惡狗圈,任惡狗撕咬。可憐馬大一片桑梓之情卻被馬二用作欺男霸女橫行鄉里的資本,後人愛憎分明,推崇馬大,痛恨馬二,官資修建的馬家橋,也就成了人們口口相傳的馬大橋。


傳說終歸是傳說,體現的是人們懲惡揚善的美好願望,而古橋確切是古代歷史遺存,承載著先人創造的燦爛文明,對於研究當年造橋工藝和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今,歷經數百年的風雨剝蝕、洪水沖刷,加之年久失修、戰亂破壞,馬大橋多有石塊缺失錯縫現象,欄杆無存,兩側石雕龍頭龍尾遺失,早已失去昔日的風采。儘管破損嚴重,馬大橋依然是溝通附近村莊的交通樞紐,承擔著行人車輛往來的重任。

作為古代建築遺存,馬大橋的修繕保護價值毋庸置疑,新蔡縣文管部門早在2008年文物普查中發現馬大橋時,就建議將其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儘快修繕保護,但遺憾的是,這一建議未被相關部門採納,馬大橋只能靠自身的力量頑強抵抗各種外力的侵襲,但老體殘軀顯然力不能支;比起5年前它似乎更加蒼老無力,隨時可能被某種外力擊垮。而作為現代意義上的水利設施,馬大橋儘管位置重要,但它承擔的通行功能已大打折扣,行人往來尚可,日益增加的機動車通行量,則可能是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加之每年汛期洪水洶湧而至,馬大橋隨時可能隨洪水而去,跨越數百年時空的歷史遺存可能瞬間消失。

好在當地政府已認識到馬大橋的價值所在,他們將村民的意見收集整理,提出就地修繕保護和另外選址建橋兩個方案,積極向水利等部門爭取項目資金,同時倡議當地仁義之士,出資相助,造福鄉里。當地村民由此看到了馬大橋恢復昔日風采的希望。


老孫頭與扁擔戲

老孫頭,叫孫清香,現年86歲,1928年出生於河南省新蔡縣楊莊戶鄉西港村孫莊,東距安徽省臨泉縣陳集鄉很近。過去,這裡的群眾平時很少有文化娛樂,世世代代常年過著貧窮落後的生活。

扁擔戲,也叫《五指木偶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集戲曲、墜子書、鼓詞、口技,民間工藝、泥塑、彩繪為一體,一人口噙篾子說唱,五個手指控制各種人物、道具、動作,腳踏鑼鼓、手腳並用。一人一臺戲,走到哪裡,舞臺就支到哪裡、演到哪裡。道具、人物一箱載入,小小舞臺可以拆合,一根扁擔挑著全部家當。所以人們稱它為“扁擔戲”。清代末年由阜陽藝人(不詳)傳入河南新蔡,孫清香的父親孫彩蘭隨其學過藝,後來傳授給了少年孫清香玩耍。


孫清香自幼跟隨父親學、練、演習木偶戲,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從木偶戲的道具、製作和唱腔上都超過了他的父親。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自制道具,雕刻木偶,用泥捏人、服裝等。為了提高技藝,他常常到漫野地裡練習,表演各種人物動作,琢磨每一段戲的內容。他的父親孫彩蘭會吹管子,教他做篾子、吹口哨。他掌握了吹口哨的技巧後,學會了吹很多聲音。可模仿戲曲裡的唱腔,人的哭聲、動物的叫聲等等。如豫劇裡面的花臉、旦角的唱腔他都能吹上幾段。

他的父親去世後,他就沒日沒夜的練,終於可以獨立演出掙錢、養家餬口了。他能演的戲有:《王二賣豆腐》、《王老五》、《王二小上山打虎》、《鶴蚌爭鬥》、《武松打虎》、《孫悟空棒打蛤蚌精》、《東郭先生》、《三打白骨精》等節目。他的演出都是在農閒時節,先後往東去過安徽阜陽,往北去過黃河以北的封丘縣,往南去過商城縣白橋,往西去過駐馬店、樂山等地演出。走到哪裡演到哪裡,處處受歡迎,有人管飯吃、有人出錢,無論收入多少,他總是樂呵呵的。小孩子們總是這村看了,跟著他到下一個村莊去瞧。

1955年,他看過周口一個藝人的木偶戲演出很受啟發,那是六個人的演出,全是真人真唱,他就開始學用真嗓子唱,還使用了全套的三大件銅器、打鑼鼓點子。從此,更加豐富了演出效果。


孫清香《五指木偶戲》表演藝術,盛行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曾涉足豫北、豫南、安徽等地,以其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喜愛。提起玩“扁擔戲”的老孫頭,這些地方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享有盛譽。但由於年齡原因已停演多年。

令人鼓舞的是,在河南省2007年的“春晚”的演出當中,主持人將老孫頭邀請到了舞臺上與觀眾見面,並介紹了《扁擔戲》,受到了社會的關注。老孫頭的《扁擔戲》被列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毛竹園生態園

楊莊戶鄉毛橋村毛亮志外出務工多年,返鄉創業後積極籌措資金種植黃金西瓜、樹莓,黑番茄、火龍果,草莓、加州葡萄等特色蔬菜水果。目前已投資1500萬元,種植面積300餘畝,畝均收入近萬元,常年吸納80人就近就業,供遊人休閒觀光自採自摘。該生態園帶動了周邊群眾致富,又為城鄉居民閒暇觀光提供了很好的去處。







秸稈碳化

楊莊戶吳老莊村返鄉創業人士吳曉,是一位有志向、有眼光、重環保的人。他在瞭解家鄉部分農民朋友焚燒夏秋秸稈、造成環境汙染的問題後,多次到外地深入考察市場,自籌資金500萬元建成了華普小康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對秸稈進行碳化,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該廠佔地6000多平方米,建有碳化池3個,日產碳塊2噸以上,可轉化全鄉2/3的秸稈,生產過程實行無煙化處理,大大降低了大氣汙染,碳化過程中產生的酸回收之後,還可用於生產乙醇等循環利用。






特色農業

以楊莊戶村溫棚蔬菜種植基地,毛橋村綠野西瓜和黑番茄基地,梅樓村脫毒紅薯和優質雜果基地,羅莊村精雜糧種植,尹莊村藥用瓜蔞種植等為代表的新種植模式的特色農業悄然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