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的用人智慧,对企业管理太有启发了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蜀汉的开创者刘备白手起家,先后夺取荆州与益州,并在此基础之上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政权。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刘备是中国历史成功创业的典型个例,其创业初期对于人才的选用,颇有值得后来者借鉴与学习之处。

三国刘备的用人智慧,对企业管理太有启发了

一、用真诚与礼仪招纳天下人才为己用

刘备善于团结各类人才,有特殊的凝聚力。史载刘备年轻时即肚量很大,“喜怒不形于色”,“善下人”。对于刘备,后世常用“高祖之风,英雄之器”来形容他。刘备的宽仁在东汉末年诸强皆以暴虐之资示人的风气中是独树一帜的,也因此感召大批英才来至麾下,这才有在群雄并起之时得以施展机谋保存自己伺机壮大的基础,进而攻城略地,建立帝王基业。无论被同时代的人称为“英雄”还是“枭雄”,刘备的文韬武略都是值得钦佩的。

在讲究门第等级的封建时代,刘备具有的皇室血统,以汉献帝的“皇叔”自居的身份,显然是天下大乱,群雄竞争过程中的绝对优势。实际上,汉朝皇帝的子孙繁衍不止,皇族后代熙熙攘攘。但在东汉之末,如同刘备那样,能够开辟三足鼎立格局,据蜀地称帝者,仅刘备一人而已。因此,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何唯独刘备可以特立独行,成就帝业?这就不得不对刘备的性格因素做出探讨,这就是刘备具有的大海般宽广的包容心,能够真诚的礼贤下士,广揽人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征,刘备正在荆州刺史刘表的门下,受刘表的委托担任看守新野的任务。在大战爆发之前,刘备一门心思地招募周围的人才。有一天刘备问襄阳的司马徽,“当代最出色的才士是谁呢?”,司马徽回答说:“是知晓世间道理的俊杰。这里有伏龙与凤雏两位俊杰。他们的名字是诸葛亮和庞士元。”

徐庶为求贤若渴的刘备推举在南阳躬耕陇亩,自比春秋战国政治家或军事家的管仲、乐毅的年轻的诸葛亮,“我的朋友当中有个叫诸葛亮的,他就像水中卧龙一样,您是否要见他一面呢?”听了徐庶的话,刘备说一定要会见诸葛孔明,问如何才能带他来见自己,徐庶则说“我无法带他来到这里,如想见这种人物,必须要将军亲自去拜访”。

诸葛亮,字孔明,瑯邪人。诸葛亮所居住的草屋离刘备驻守的新野有75公里远。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诸葛亮出门不在家,第二次诸葛亮出游还未归来,第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这次诸葛亮虽在家,但在草堂睡午觉,直到他醒了之后刘备方才见到。

三国刘备的用人智慧,对企业管理太有启发了

刘备诚招诸葛亮加入到自己旗下,可算是他人生中作的最具意义的举动。得到孔明后,刘备集团具备了完备的帝业战略和路线图,开始南联孙权,北据曹操,得荆州,占益州,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在这之前,刘备与关羽、张飞等虽然寝则同床,恩同兄弟。这个用江湖义气连接而成的侠义集团缺乏远大目标,处于被边缘化的被动局面,在群雄角逐中勉强支撑局面,难成大事。在刘备启用诸葛亮之前,实力有限,在群雄争斗的漩涡中,飘摇不定,几无立足之地。

刘备得到诸葛孔明,是他走向帝王宝座过程中的关键的历史拐点。在某种意义上说,群雄争天下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谁能聚拢文臣济济,武将如云的人才集团,谁就能稳操胜券。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集团的主公们的胸怀、眼光等必然性,也需要巧遇人才的偶然性。刘备得孔明,自感如鱼得水。从此,他与诸葛亮形成君臣一体,君待臣以礼,臣事军以忠的命运组合体,同患难,取天下。实际上,三国时代魏国曹操与荀彧,吴国孙权与鲁肃就是相似的例子,只是因三顾茅庐,使刘备与诸葛孔明更为世人所知。

当刘备终于在第三次来访中见到诸葛亮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向这位小他很多的年轻人表达招揽之意,诚心问计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刘备不以悬殊的地位压人,反而放下架子,以谦卑的态度和求贤若渴的诚意打动诸葛亮,这也让诸葛亮毫无保留地向刘备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预测和看法。诸葛亮向刘备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天下大势的见解,分析了曹操与孙权集团的优势,指出,“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对于曹、孙集团的看法中已经包含了对刘备如何与之争雄的建议,也就是不要与曹操正面对决,而要争取与孙权的联合。之后,诸葛亮又向刘备献计,尽快夺取同为宗氏的刘表与刘璋的地盘作为刘备集团开创事业的基础。诸葛亮对于刘备应当如何建国创业是有完备路线图的。概括来说,就是以荆州和益州为基石,联合西南诸戎,与孙权集团结盟,注重内部的政治治理,在保证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之上,等待时局的变化,一旦条件允许,便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争霸中原。这被后世称为“隆中对”的计划不啻是为当时正深陷困境中的刘备集团指明了发展的坦途。

诸葛亮指出,之所以选择荆州和益州作为刘备集团立国的根本,是因为荆州和益州的地理条件优越。荆州北面依傍汉水,南面直通大海,东面毗邻吴郡,西面则可直通巴郡和蜀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益州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且地势居于险要,易守难攻。两地的统治者昏庸无能,不恤民力,且又都是身处强敌环伺之下,难以自保。事实的发展证明了诸葛亮看法的正确。先取荆益,再谋天下的战略方针几乎是刘备集团唯一可行的战略方针。刘备为诸葛亮的政论所折服,认为他正是自己苦求不得的人才,于是十分诚挚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动,认为跟随刘备可以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志向,便毅然决然地来到只有弹丸般弱小根据地的新野,规划刘备集团的崛起之路。

刘备也对诸葛亮非常信任,以如鱼得水的比喻夸赞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他充分信任诸葛亮的才智见识,将军政大权统统交给诸葛亮,这才有“舌战群儒”的佳话以及其后联吴抗曹的胜利。刘备晚年征讨孙吴失利,又托孤诸葛亮,要自己的儿子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又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充分表现了刘备知人善任的博大胸怀。刘备与诸葛孔明公堂上是君臣关系,实质上是有着同样理念的同志、家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白手起家的两个人都有可能最后不欢而散,但他们两人的未来非常美好。

二、信赖部下,以宽仁之心待人

刘备用理想主义道德观念维持了人际关系,用信任与诚意包容忠贞不渝的部下。与他结义的不仅有生死之交的关羽、张飞,还有诸葛亮、赵云(赵子龙)等人。他们也都真心为刘备卖命。刘备尊重赵云,高度评价了赵云。刘备视赵云为兄弟,一生从来都没有怀疑过他。长坂坡之战刘备大败,在混战中,受重伤的糜芳跑回来告发赵云已背叛刘军向曹操投降。但刘备立即斩钉截铁痛斥糜芳说:“子龙的心就象钢铁般坚硬,过去我困难的时候,用富贵生活都没能动摇他,如此赵云怎能背叛我呢?不要怀疑他。”

虽然亲信坚持说赵云背叛了主公,但刘备相信赵云是忠诚的。果然没过多久,赵云带着年少的阿斗回来了。赵云单枪匹马、怀里抱着阿斗,一路斩杀曹操多名将帅,平安归来。当赵云转交阿斗时,刘备把阿斗扔到地上说:“因为这孩子,我险些失去了一名将帅啊!”赵云赶忙抱起阿斗感动地流泪说:“赵云为国家赴汤蹈火也无法报答您对我的恩情啊!”

正因为刘备平时对赵云不薄,信任他,所以赵云把一生都献给了刘备作为感恩。刘备死后赵云也继续辅佐刘禅,为蜀国在战场上献出了生命。如果说刘备扔阿斗的故事展现了他对部下的忠与爱,徐州被吕布夺走时,他表现出的平和与包容态度更是令人感叹。当时张飞醉酒失守徐州,还丢了两位夫人。当张飞带着残军10余人出现在刘备面前禀报徐州陷落的消息时,人们都大惊失色。但刘备只叹了几句说:“足以,怎能得到的都是喜事,失去的都是担忧呢?”

当得知刘备两位夫人被俘虏时,关羽抱怨张飞说:“你当初不是说要守城吗?受兄长嘱托守城,丢了城不说,夫人却还落在了吕布手里,这怎是好啊?”张飞无地自容不知如何是好,拔起身上的剑想要自杀。看此情景刘备赶忙夺走剑扔到地上。“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裳。衣服掉了可以修补,手足砍了怎能复原啊?我们三兄弟,桃园结义,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怎么能因为这个事情让你先走呢?徐州本不是我的,夫人虽然在吕布手里,但料想他不会乱来,想办法就可以救出来。我怎能因为一次的失误轻易杀掉我的弟弟呢?”

说完刘备大声痛哭。张飞、关羽等其他人感动地掉下了眼泪。刘备如此爱护自己的部下,用博大的胸怀宽容对待他人的失误,别人怎能不死心塌地追随他,又怎能不把自己宝贵的生命交给刘备呢?笔者认为,联系刘备待人接物的一贯风格,此时的哭应当是刘备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的表达。对于有志于天下的英雄或者枭雄而言,人才的价值是超乎一切的。张飞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人可以取代,也正是刘备对张飞的宽容,才令张飞能够始终追随刘备,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

建安五年(200),关羽兵败为曹操所擒。曹操为了让猛将关羽降服,拜其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说告诉说客张辽,“我很明白曹公待我很好,但我也受到刘备将军的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关羽要张辽明明白白地告诉曹操,“我终究不会留下,等报答曹公后,就离开他。”随后,关羽封金挂印,还过五关斩六将,出走的故事极为富于传奇性。历史的真实是,曹操听说关羽执意要在报答后,前去投奔刘备,也为关羽的言行感动。他下令“各为其主,不要追击关羽”,关羽顺利地抵达荆州,继续追随刘备。

过关斩将的故事,不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妙笔生花而已。关羽之所以对刘备如此忠心、追随,是刘备自与他恩如兄弟以来,始终以宽仁、爱护、信任待之,从而获得了关羽的誓死效忠。换言之,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得益于刘备的道德理念和患难之交的兄弟情义。其中,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悠久文化的理想和合理性。

刘备出身贫寒,他之所以能够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军阀混战的局面下脱颖而出异军突起,先取荆州后收四川,建立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霸业,这与其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人才观念是分不开的。刘备是西汉景帝之后代。因父亲刘弘早逝,家境穷困,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涿县以贩履织席维生。在这样的生活中,刘备在当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与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结下深厚的兄弟情谊。

刘备作为一代英雄受颂扬的原因不仅在于他的用人策略,还在于他任人不分身份高低。刘备生性宽厚,喜怒不形于色,有股源自内心的温和魅力使人心向往。刘备的领导力极具东方色彩,他的形象是反应多数人的情绪与文化、不畏强势、同情弱者、关照部下苦衷、率直无伪、极富人格魅力的领导。即,是堪称人性与品格典范的领导,是重情重义的领导。

刘备的一大优点是用人不分职位、阶层高低,待人真诚、不带虚假。而且,他还具备令人不由自主追随的好口才。张飞也好,关羽也是,最后连诸葛亮都被说服,为刘备效命。当然,这也是他们甘心乐意的.刘备还兼备仁德,所到之处,百姓争相奉上食物,可谓一道风景线。《三国演义》没有以曹魏为正统,而是主要围绕刘备展开,刻画了颠沛流离的刘玄德如何一步步走上万人拥戴蜀汉皇帝之位的艰难过程,足见他以德待人、以诚待人的英雄形象是多么深入人心。

刘备没有曹操的文采武功,也没有孙权那般雄厚的家业根基与地域优势,但是,布衣出身的他也取得了与曹孙一样的丰功伟绩。后世在评价三国时,常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曹、孙、刘能够三足鼎立的原因,其中的“人和”指的就是刘备的用人哲学。

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亦可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能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优势的一方才能在竞争中拔得头筹。但是,不仅“知人”十分困难,“善用”也绝非易事。刘备正是在选贤、任人、待人上发挥了卓越的才能,才最终成就一方霸业。刘备之所以成功,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言,“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人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出发点,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归宿。管理企业,维持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之一,就是要尊重企业中的人才,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来调动和挖掘人才的潜力。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充分了解人性,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刘备的对于人才的使用与管理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