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嗩吶陣陣,鑼鼓聲聲。9月23日,首屆紅旗渠農民豐收節暨紅旗渠稻田藝術節系列活動在紅旗渠景區盛大開幕,來自全國各地近萬名遊客歡聚一起,共慶盛事。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提及紅旗渠,令人陡生敬意。那是彰顯國人“人定勝天”英雄氣概,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無論什麼時候回想起來都令人蕩氣迴腸。上世紀60年代,十萬開山大軍,歷時十年,絕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不畏艱辛的精神大旗,插在巍巍太行山上之巔。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1974年,新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州市,林州處於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歷史上嚴重乾旱缺水。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514個春秋,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莊稼顆粒不收。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1960年2月,林縣人民開始修建紅旗渠(原稱"引漳入林"工程),把山西省境內的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設壩截流,將漳河水引入河南林縣,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意思就是高舉紅旗前進。

紅旗渠總乾渠長70.6公里,渠底寬8米,渠牆高4.3米,設計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開鑿在峰巒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艱苦情況超出人們的想象。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林縣縣委開始對引漳入林的艱鉅性認識不足,認為"上7萬人,每人1米,2月初動工,大幹3個月,5月1日就能通水。"開工後不久才發現,已有近4萬人擺在水渠的沿線上,卻看不到有多少人。領導、勞力、技術力量分散,漫山放炮,有的挖錯了渠線,有的炸壞了渠底,急需要抓緊乾的關鍵部位的工程卻不能按時拿下來,工程質量、安全都沒有保證,進度十分緩慢。特別到山西段,群眾意見很大,紛紛反映"白天黑夜炮聲不斷,碎石滿天飛,毀了樹,砸了瓦,牲口嚇跑了,房也震裂了"。原想著幾個月就可以完成,這才清醒地意識到,這麼浩大的一個水利工程,必須要打持久戰。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1969年7月工程全面竣工。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紅旗渠工程總投工5611萬個,參與群眾7萬人。紅旗渠修建10年當中,先後有81位幹部和群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6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如今的紅旗渠像一條藍色飄帶,纏繞期間“北雄風光最勝處”的太行山上,工程美學價值之高,堪稱人間奇蹟,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紅旗渠風光。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景區主軸景觀帶上分佈著水利科普園、精神之柱、演藝廣場、紅旗渠紀念碑、中南海翠柏、紅旗渠分水樞紐工程分水閘和紅旗渠總乾渠、一干渠、二乾渠等,與紅旗渠紀念館一起構成虛實結合的景觀群落,呈現出現代與古樸兼而得之的風貌。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紅旗渠紀念館通過515米長的展線,採用空間環境、雕塑、繪畫、多媒體等藝術手段,營造了再現歷史、觸摸歷史、穿越歷史、對話 歷史的效果與氛圍,從而使人們深刻感悟紅旗渠精神,不忘昨天的苦難輝煌,不負今天的使命重託。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毛澤東“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真諦。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到紅旗渠視察,感受那“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在青山綠水中重溫紅色的課堂,仁山智水交響的土地,紅綠交輝的旅遊勝地,紅旗渠風景區觀迎您!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北雄風光最勝處”,紅旗渠喜迎豐收節

本次“紅旗渠農民豐收節暨紅旗渠稻田藝術節活動”將持續至10月10日,活動期間,紅旗渠景區將開展剪紙藝術、書畫藝術、戲劇演繹、行為藝術及特色美食節、慶豐收文藝匯演等一系列活動,宣傳展示悠久厚重的農耕文化、地方特色,紅旗渠田園綜合體體驗區增設的“認領稻田、農耕體驗”現場插秧活動,吸引眾多遊客爭相體驗,將一幅怡然自得的田園風光圖描繪的淋漓盡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