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行書的源流

行書,又稱“行押書”,也稱“藁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

楷書稍加連貫,點畫略帶呼應,就是行書。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比草書容易識認,所以是應用最廣的書體。

書法|行書的源流

唐代張懷瓘在《書議》中說:“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行書是眾多的書體之中最得人喜愛的一種書體。它既實用又美觀。寫起來便捷,看起來自然、活潑乃至瀟灑,還容易辨認。既能記事又能抒情。行書有不激不厲的流動美,猶如音樂中如歌的行板……

書法|行書的源流

行書究竟產生於何時?近代眾多學者看法不一。我們認為行書產生於楷書的同時或略早於楷書。試看近年來在西安出土的“桓帝永壽二年甕”上所寫的行草,可能是出於當時工匠之手,渾厚質樸,頗有流動之感。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行書,由於剛從楷隸脫胎而出,體勢上保留了很濃厚的隸意,而真正的行書至東晉時才成熟起來。

書法|行書的源流

衛恆《四體書勢》雲:“魏初有鍾(繇)胡(昭)兩家,為行書法,俱學於劉德昇,而鍾氏小異,然亦各有其巧,今大行於世。”從秦代竹簡,西漢竹簡、帛書,魏晉歷史資料和墨跡看行書的萌芽,可以遠溯至古隸時期。行書的成熟、完善,當推至魏晉之間。北朝書論家王愔雲:“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昔鍾元常善行押書,爾後王羲之、獻之並造其極焉。”由此可見行書的源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