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茶各有味(四):红茶

清代,是中国红茶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的时代。据《清代通史》记载:“明末崇祯十三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伦。”文中的“白毫”,是指红茶类的芯芽,而非白毫银针。正山小种红茶出口欧洲,带动的巨大的红茶需求,刺激了桐木关周边红茶的兴起,如闽红、英红、湖红、宁红、祁红等。宁红的制茶技术,在清代又影响了祁红的发展。宜红的诞生,是在广东茶商的购销出口推动下形成的,它大约产生于道光年间。


清代名茶各有味(四):红茶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斯里兰卡,开始种植和制作红茶,欧美列强刻意打压出口市场,导致世界茶价巨幅下降,加之国内朝政腐败,战祸频起,经济萧条,技术落后,民不聊生,茶园荒芜,等等因素使我国的红茶发展,由此进入了长期的萧条萎缩期,外销市场濒临绝境。到了1900年,印度逐渐取代了中国茶的霸主地位,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

滇红的诞生较晚。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之后,国民政府为保证战事经费的开支与补给,急需在非沦陷地开辟新的茶叶出口产区,以供应国际红茶市场,换取外汇支撑抗战,这便催生了滇红的兴起。1939年初,冯绍裘受命筹建云南凤庆茶厂,首次成功试制生产了16.7吨工夫滇红,经香港运销伦敦市场,质超印度、锡兰的大叶种红茶,创造了国际红茶市场的价格新高。


清代名茶各有味(四):红茶


清末,中国辉煌的红茶出口市场,被印度、斯里兰卡挤占之后,造成国内红茶市场的极度萎缩,这就为独辟蹊径的白茶市场,打开了市场空间。1919年的《政和县志》证实了这一点,据此记载:“清咸同年间(1851~1874年)草茶最盛,均制红茶,以销外洋。嗣后逐渐衰落,邑人改植大白茶。”又有,“茶有种类名称凡七:曰银针,即大白茶芽;曰红茶;曰绿茶;曰乌龙茶;曰白尾;曰小种;曰工夫。皆以制造后而得名,业此者有厂、户、行、栈。”有确切的资料认为,福建政和县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制作银针。福鼎县相传在光绪十一年制作银针,但其外销,却是光绪十六年的事情。无论是政和还是福鼎,当时制作白茶的目的,都是为了出口国外,弥补红茶滞销形成的真空,而非内销。可见,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制作,大概形成于清代,而白茶的制作技术却是源远流长,可能传承于远古时期,也可能是明代江浙制茶技术的滥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