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短暂的一生仿佛只为写出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佳作,学文言文的人必学的一篇文章。王勃25岁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可谓是天才。可惜的是,写出此文的次年,王勃不幸落水身亡,他绚丽而短暂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留下这一千古名篇。

王勃:短暂的一生仿佛只为写出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公元675年 ,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值当时洪州牧阎公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在阁上大宴宾客。阎公想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露一手,假意邀请在座宾客为滕王阁写作序文。其他宾客知道阎公想让自己的女婿写,所以都推辞了。不料王勃竟然提笔大作。

所以阎公一开始很生气,愤然离席,假装上厕所,并派手下人把王勃写的报给自己听。王勃开篇写“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下面两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又说:“无非是些旧事罢了。”

不料接下来王勃就如老司机飙车,一发不可收拾,奇句迭出。写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时,下人报给阎公,他沉吟不言。等王勃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时,阎公才惊叹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于是厕所也不上了,出来站在王勃旁边看他写完,宾主尽欢而归。

王勃:短暂的一生仿佛只为写出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可见《滕王阁序》是很牛的作品,但是到底牛在哪里呢?且听我慢慢分析给你听。

《滕王阁序》的第一个特点是用典多,几乎一句一典。《滕王阁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中学生的噩梦,那么多典故实在是记不住啊。因为用了很多典故,所以虽然语言简练,却能表达很丰富的思想。《滕王阁序》只有几百字,一篇中学作文的长度,当时学的时候却感觉洋洋洒洒好像写了几千字一样。

用典是很难的,因为你用了一个典故,心中至少要有十个、百个典故的储备。而且要在短时间内找到最符合意思的典故,还要写成对仗的四六骈文,殊非易事。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了几十个典故,却能一挥而就,而且用得都很恰当,简直就是人肉数据库啊。

所以《滕王阁序》简直就是一篇可怕的炫技之作。王勃面对滕王阁诗高朋满座,有意秀一秀自己的才华,果然技惊四座,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当然,如果《滕王阁序》仅仅是炫技之作,也不会成为学习文言文的必学名篇,更不会入选中学课本了。《滕王阁序》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不仅炫了技,还抒发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和思想。

古人对于骈文有很多批评,主要是因为骈文过于注重对仗、用典等形式性的东西,而忽视了思想的表达,所谓“以辞害意”。

然而《滕王阁序》却没有这样的毛病。

《滕王阁序》第一段,先描写了为什么会写这么一篇序,顺便夸了一下在座的宾客。第二段,写滕王阁的壮丽,第三段,写登高远眺看到的美景。这些都还算平常,但是接下来王勃就开始发挥了。

王勃:短暂的一生仿佛只为写出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第四段,王勃因登台远眺,联想到宇宙无穷而人生有涯,因而生起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既有在其之前的王羲之《兰亭序》的乐极生叹,又有在其之后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慷慨悲壮。

第五段,王勃有宇宙联想到自身。王勃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嫉,两次被贬,仕途不畅。他因此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并用历史上怀才不遇的名人自况,虽有自我标榜之嫌却并不狂妄。因为他抓住了自己与那些名人的共同之处——虽有才华但不为人所容。

当然,作为一个二十五岁的有为青年,这么写有点老气横秋的感觉,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嫌疑。所以王勃在第六段中一扫之前的颓唐之情,表现了一种激昂向上的姿态,自己虽然仕途坎坷,但报国之心从未改变,只是缺少一个赏识自己的人啊。

可以说王勃借阎公宴会的机会,做了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推销。在座的所有人都会记住这个文采非凡、志向远大的天才青年。

由于《滕王阁序》写得太牛,所以大家往往忽视了序后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我对诗词了解得不多,不敢妄加评论。但是这首诗意境深远,无疑是一首好诗。

尤其是末两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后来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认为都是从王勃这两句中化出来的。

李白是大唐最牛的诗人,崔颢《黄鹤楼》也是李白自叹不如的名篇。你可以想象能让李白借鉴的《滕王阁诗》有多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