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長城》:老去的張藝謀和這個時代

以前寫的舊文,新註冊了這個頭條號,現在把它搬運到這裡。

當我們在談論《長城》這部電影時,必須要說的一個人便是張藝謀。在我的記憶裡,對張藝謀的認知發生了以下幾個轉變:從一開始的電影藝術大師,到引領中國商業電影時代潮流的風雲人物,再到後來的國師。我對他的感情,也漸漸從曾經的喜愛變得有些惋惜。在我看來,張藝謀像和他一代的很多人那樣,無法擺脫集權主義對他們的思維的影響,所以在他後期的作品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主流意識形態的痕跡和整齊劃一的視覺風格。這樣的問題早在《英雄》中就已經出現,但是在本片中,它變得更加突出了。具體如何,且聽我細細道來。

說實話,在看到片頭字幕的時候,我就已經感到有些不妙了——字幕的中文字體用的是很普通的隸書,也許這種字體不是最爛大街的,但是我覺得應該是常見的電腦字體裡面最難看的一種。然後在進入電影不久之後,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奧運會開幕式一般的場面——你看,藍色的是女子蹦極人員,紅色的是射擊選手,黑色的是搏擊隊員,紫色的則是器械搏擊隊員,而黃色的呢,是醫療救護小組……我曾經調侃《天將雄師》是“古裝版的大型春晚”,但是沒想到《長城》比那部電影更加主旋律,從中幾乎感受不到任何的生活氣息。

當劉德華剛一出場的時候,我彷彿就看到了當年在《墨攻》裡的那個墨者革離,而本片其他讓我感到似曾相識的地方還包括:華仔那一口濃濃的粵語腔普通話讓我想起了成龍大哥在《天將雄師》中的表現;長城護衛隊和怪獸都組過的龜甲陣在吳宇森的《赤壁》裡就出現過,當然外國史詩大片裡出現得就太多了;還有饕餮圍城的場面,像不像那部《殭屍世界大戰》?

而在電影中,對付饕餮時女子蹦極人員們身姿矯健,好像在參加奧運會的體操或是跳水比賽,但是她們所進行的卻幾乎是自殺式的攻擊。更何況在她們落下去的時候,上面的人還在不斷地往下射箭。這樣的處理,讓我覺得創作者在潛意識中對個體的生命是不尊重的,這也是那個集體狂熱的時代對於第五代導演們來說難以磨滅的印記。

其實本片也曾經出現過中西兩種不同價值觀的碰撞——馬特•達蒙曾經很瀟灑地說:“我只依靠自己,所以活了下來”,但是隨後,他就莫名其妙地轉變成了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國際主義戰士,為了我國抗擊怪獸的事業而甘冒生命危險(而且不求回報,最後他沒有選擇和女主角在一起,而是選擇了一個曾經拋棄他、好像也沒有什麼感情的隊友);當張涵予飾演的邵殿帥說著“王軍師曾經跟我說過他們(饕餮)會進步,但是我沒有聽”的時候,你要沒有想到“落後就要捱打”的慘痛教訓?但是本片卻表現出了一種對黑火藥(代表最先進的武器水平)的恐懼心理,還沉醉在一種對世外桃源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最後中國皇帝給了馬特•達蒙一個帶走火藥的機會,但是他也沒有帶)。說實話,在21世紀的今天還在宣揚這種腐朽的價值觀,我感到很不可思議——因為現在大家都知道,很多情況下,發展先進的武器不是為了打擊別人,是為了保護自己,你不能寄希望於別人都是和平主義者或是沒有更先進的武器上面。

那麼,本片缺乏好萊塢電影的那種文化包容性,但是在表達中國傳統文化上做得怎麼樣呢?很遺憾,當一部古裝片裡的主要人物都穿得跟《魔獸》似的時候,你很難認為這是一個有一定傳統文化積累的導演拍出來的電影。事實上,不僅是服裝,本片的所有道具幾乎都是建立在一個架空的基礎上的——根據電影的官方資料,這個故事發生的朝代在宋朝,但是為什麼張涵予死了之後,所有人戴著的頭巾上都寫著一個電腦篆書字體的“奠”字(更不用說其中一群人舉著類似奧運火炬的火把)?而且張藝謀在本片裡很喜歡展現一些標誌性、但是出現得卻不太符合常理的元素,比如大鼓,比如秦腔,比如孔明燈,還有那個看上去像是孤懸於荒郊野外的皇宮。在一部電影都還不能做到吸引觀眾的時候,就這樣近乎急切地想要進行文化輸出,這樣的想法我認為是不適宜的。

另外,本片雖然擁有強大的演員陣容,但是我認為使用的效果不盡人意——劉德華、張涵予和威廉•達福作為比較有實力的演員,在電影中並沒有得到足夠的發揮空間;而陳學冬、黃軒、林更新、彭于晏、鄭愷、王俊凱和鹿晗則感覺幾乎都是“友情出演”;馬特•達蒙和景甜作為男女主角,就是負責各種帥和正確,但是不得不說:景甜在這裡面顏值不在線,臉也是僵的,眼神有時候看起來就跟瞎了一樣,當她在唸臺詞的時候,聲音經常都是抖的。最噁心的是,整部電影似乎都是圍繞著她來進行的。就算不是,所有的角色也都十分臉譜化,屬於用一到兩個關鍵詞就可以概括的那種——當鹿晗或是劉德華壯烈犧牲的時候,我都想替他們喊一句“不要管我,同志們都衝上去!”了。

和這些相比,那些劇情上的破綻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比如為什麼那三個被俘的外國人在不被信任的情況下可以行動自如,可以聚在一起搞陰謀,軍師還把軍事機密都告訴了他們;比如在那群契丹人引爆了大批火藥之後,為什麼所有人都被炸死了,幾匹馬卻能夠安然無恙?比如饕餮為什麼要一直聽到怪王的指揮才能夠行動?難不成他們還是遙控的?

至於本片的特效,我覺得沒什麼好說的,因為根本就沒給我留下什麼印象。之前曝光《長城》的片長只有104分鐘的時候很多人還在說會不會影響劇情的展開,現在的我想到這件事,覺得很高興這部電影沒有浪費觀眾更多的時間。

只是,當張藝謀從當初那個“看不起商業片,演完《古今大戰秦俑情》連後期配音都沒去”(注:張藝謀自述)的人,變成現在這個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商業導演;陳凱歌也為了商業回報而拍了《道士下山》;馮小剛在拍完《一九四二》之後因為賠了錢,感到對不起老闆而去拍了《私人訂製》;顧長衛拍了《微愛之漸入佳境》;姜文則因為自我膨脹拍出了《一步之遙》時,我不禁問,是什麼造成了他們的這些改變?是這個時代嗎?那麼,又是什麼造成了這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