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貼秋膘,一邊講講豬周期的事

多功能的豬豬

豬是一種神奇的動物,不僅因為人類從它的身上得到啟示,從而發明了防毒面具,更因為無論是對日常生活,還是對經濟生活而言,都與豬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講講豬週期的事。

一邊貼秋膘,一邊講講豬週期的事

豬價與通脹

首先,解釋兩個名詞。一個是通貨膨脹,通常的解釋是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從而引起在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簡要理解就是,市面上錢多了,錢變得不值錢,物價上漲,原來賣十塊錢的東西,現在要十塊以上才能買到。

另一個是結構性通脹,指物價上漲是在總需求並不過多的情況下,而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上漲的現象,如鋼鐵、豬肉、樓市、食用油、等等;如果結構性通脹沒有有效抑制就會演變成成本推動型通脹,造成全面通脹。簡要理解就是,大環境一切正常,但是忽然大家都想要買同樣的東西,造成了該產品的漲價;而要注意的是,一旦這種情況控制不好,就會從局部漲價演變成全面漲價。

實際上,

豬價對於通脹非常重要。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豬肉價格在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權重高。從下面圖1可以看到,豬肉作為一個三級分類(食品菸酒-畜肉類-豬肉)在CPI權重中佔2.5%左右,比二級分類的糧食、水產品、鮮果都要高。

其實在2016年還做過基期輪換,食品整體權重都有所下降,要知道在2016年以前,CPI中豬肉權重佔比約是3%左右。再來看圖2,豬肉CPI的波動和整個CPI的波動,是不是感覺關聯性比較強。

每次隨著豬價的上漲,就總會有專家來分析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不是沒有道理的,萬不能小看豬肉的價格!

一邊貼秋膘,一邊講講豬週期的事

圖1

一邊貼秋膘,一邊講講豬週期的事

圖2

豬價與豬週期

看完豬價的重要,我們再來看看豬價與豬週期。關於豬價的波動,並不是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的無序波動,豬週期有其自身的輪動循環軌跡,總結下來一般表現為:豬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從增加到過剩—豬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從減少到短缺—豬價上漲。

供求關係是決定價格的一個至關重要原因

換個通俗的說法,豬肉價格的上漲直接刺激了農民的養殖積極性,多養母豬多生豬造成了供給增加,市面上出現供大於求的現象,於是造成豬價下跌;在豬肉價格下跌的打擊下,農民積極性下降,母豬數量驟減後生豬供應也跟著下降,造成供給短缺,市面上又變成了供小於求的情況,使得肉價恢復上漲,週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豬週期”。

一邊貼秋膘,一邊講講豬週期的事

我國商品豬價格的週期性波動特徵一直表現的比較明顯,通常情況3-4年為一個波動週期,平均上漲期約16-18個月。2000年以來,全國生豬養殖業大致經歷瞭如下幾個波動週期:2000年至2002年、2002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14年,14年-至今。

豬價與影響因子

對於豬價,下游的需求方面基本是長期保持穩定,因此價格的波動主要來自於供給面。而在對於豬價的研究與探索中通常會跟蹤以下幾個影響因子:

  1. 生豬存欄量:這個影響最直觀,直接決定了供給量和潛力;
  2. 能繁母豬存欄量:4個月後就能生出小豬,6個月後小豬成長白條豬,也就是說會直接影響到10個月後豬肉供給量
  3. 仔豬價格:從歷史數據來看,仔豬價格通常要經歷一段不短時間的虧損,才能導致能繁母豬數量的銳減,經過完全自主淘汰後,才有可能轉為出現新一輪上漲;
  4. 豬糧比和豬料比:豬糧比是指生豬價和玉米的比值,通常5.5:1是生豬飼養的盈虧平衡點,而豬料比是生豬價格與全國玉米、豆粕、麩皮等飼料加權價格進行對比產生的比價指數;
  5. 其他:比如豬肉進口、國家收儲、突發疫情等等變化因素。

這樣一組組的重點影響因子,經常會出現在各種豬價分析報告中,大家以後看到應該就不會感到太陌生。通過從歷史數據研究中找到共性規律,以及對當下重點影響因子數據的長時間不間斷跟蹤,大家一直力求可以更好的找到豬價的變動規律。

一邊貼秋膘,一邊講講豬週期的事

作者的碎碎念

每每做農業類的跟蹤,就會切身感受到農民的不易,有時候我們僅僅是去個超市去個菜場,就會累得不行。而那些被我們挑挑揀揀的生鮮蔬菜背後可能正是無數長年累月起早貪黑,勤勤懇懇的身影。希望城市裡的我們,以身作則的同時,也教育好孩子,不要浪費糧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邊貼秋膘,一邊講講豬週期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