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成時髦物件都因乾隆貪玩

扳指成时髦物件都因乾隆贪玩

扳指成时髦物件都因乾隆贪玩

提起玉扳指,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想到戴在拇指上的把玩裝飾品,豈不知這小小的玉扳指卻是古代用來拉弓射箭時防止傷手的工具,有詩歌為證:“扳指護臂已戴正,弓箭調配已相稱。”為何這種古老的拉弓射箭的配件變成了時髦的裝飾品,為何順治要扔扳指來確定自己的陵墓之處,本期將帶你走進玉扳指的世界。

起源有考 拉弓射箭時防止手受傷

扳指成时髦物件都因乾隆贪玩

扳指亦指“板指”,又稱“班指”或“梆指”,起源於古代的韘(音同射),是拉弓射箭時所用的工具。韘在商代就已出現。河南安陽商代婦好墓中就曾出土過玉韘。《詩·衛風·芄蘭》有記載:“芄蘭之葉,童佩韘,能不甲我?”《毛傳》也有記載:“能射御,則佩韘”。“扳指其實早就有,只不過到了滿清時才被大家所熟知。滿族人最早的扳指是鹿的骨頭做的,戴在左手拇指上,拉弓射箭的時候可以防止快速的箭擦傷手指,到後來不打仗了漸漸有了玉石和金銀等貴重材料做的扳指,象徵權勢地位,也體現滿洲貴族尚武精神。到了後期就成為純粹的裝飾品了,皇帝有時候賞賜有軍功的武將,也會賞扳指,純粹的文臣是不戴的。”於洋表示,清代滿族原是尚武的遊牧民族,在戎馬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即使進人中原後,仍不忘記祖先的騎射傳統。例如滿族八旗子弟在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鍛鍊拉弓。由“一個勁兒”(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漸進為“二十個勁兒”甚至“三十個勁兒”。拉弓時佩戴扳指,藉以保護手指並可減少手指運動量,故昔年之八旗子弟對此物甚為重視,人手一枚,因而成習。因為扳指的寬窄肥瘦不一,因人而異,以便套帶。扳指作為拉弓射箭的器具,上至清朝皇帝下至普通旗人都經常佩戴。

那何為玉扳指呢?於洋介紹說,玉扳指又叫玉韘,本意是拉弓射箭時扣弦用的一種工具,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護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傷的專用器物。後來逐漸成為代表身份和能力的一種象徵。“故宮現存包括玉質、木質、金質等各個種類的扳指多達幾百個,單是玉扳指就有上百件。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時期就發現有扳指的存在了,最初可能有皮質等一些較軟材料製成的扳指,好一點的才會使用材質更為堅硬的。”於洋說。扳指到底如何使用,也存在另一種爭議——一部分人認為它用來保護掌握弓箭那一隻手的拇指(託箭拇指,而非拉弦拇指)。如果右手控弦,左手持弓,拇指應該是戴在左手拇指,用扳指來托住箭桿。因為親身體驗可知,箭飛出時,快如子彈,雖是柔軟箭翎、光滑箭桿,也極易擦傷皮肉。

形制有別 普通人戴白玉 貴族戴翡翠

扳指成时髦物件都因乾隆贪玩

隨著年代的變更以及逐漸演化,玉扳指的材料和形制在各個朝代有所不同。譬如商代的玉扳指還有拉弓護指的功能,不僅較後來的扳指更長,而且其上有槽痕;到了戰國就開始變短;漢代的扳指出現玉片形狀,類似於玉佩,帶有用來拉弦的小鉤,但這個時候的扳指已經不能承受拉弓那麼大的力量了;宋代出現了一些仿漢代的扳指,其樣式更是多種多樣,有片狀的,也有矮筒狀的;時至清代,扳指呈圓筒狀,一端邊緣往裡凹,一端邊緣向外凸,因為其材質更加圓潤、光滑,所以更加難以用來射箭,而成為一種裝飾、身份以及流行趨勢的象徵。尤其是滿漢兩族廣大男士的欣羨與效仿,竟使之成為一種極為時髦的佩飾品。上自皇帝與王公大臣,下至滿漢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賈,雖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其質地亦由原來的犀角、駝骨發展為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璽等名貴滑潤的原料。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製者為最多,然就其質量而言,優者與劣者相較,驟觀之並不相上下,而骨子裡競判若霄壤。貴族扳指以翡翠質者為上選,其色渾澄不一且花斑各異,滿綠而清澈如水者價值連城,非貴胄而不敢輕易佩戴。以其大小厚薄論,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於外壁精鑄詩句或花紋,文武大臣不能錯戴扳指。

發展有道 清朝皇帝都非常推崇

扳指成时髦物件都因乾隆贪玩

至清軍入關前,東北女真、滿洲軍民通用鹿骨扳指,滿語叫“憨得憨”,當年努爾哈赤便是戴著這種“憨得憨”,馳騁於白山黑水之間,統一了女真各部;後來八旗鐵騎也是戴著它,攻城略地,建立了大清王朝。所以,莫看“憨得憨”其貌不揚,它卻是滿人尚武進取精神的象徵。大清立國之初,為了使子孫不忘本,皇室和八旗子弟仍自幼學習騎射,崇尚武功。清初幾代皇帝都精於騎射,均有御駕親征、率兵打仗的經歷,並喜愛參與狩獵。康熙皇帝一生參加“木蘭圍場”狩獵48次,獵虎多達153只,曾創下一天射兔318只的紀錄,可見其騎射功夫之深。而乾隆皇帝自詡“十全武功”,他的御用扳指上還刻有御詩,部分還雕有圖案,做工更為精細,常用回紋邊或萬字紋邊。北京故宮博物聽藏《乾隆大閱圖》和《威弧射鹿圖》等繪畫作品能證明這些。

扳指作為拉弓射箭之器具,自然難離其手。即便是平時,清帝也常戴扳指,表示不忘祖宗和武功。因此,早年的八旗子弟對扳指甚為重視,而且人人擁有,戴扳指也自然成為了一種習俗。清朝遺存的宮繪畫圖卷中,就有許多清帝手戴扳指的形象。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人所戴的大多是美玉所制的玉扳指,“憨得憨”已難登大雅之堂了。

盛行有據 乾隆為玉扳指作詩不下50首

扳指成时髦物件都因乾隆贪玩

把扳指推到登峰造極的是乾隆皇帝,乾隆對玉扳指非常喜愛,尤其對質好形佳的扳指更喜歡在手中把玩。乾隆時期的扳指,無論在質料還是在做工上,都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可以說是極盡奢華。

據瞭解單是乾隆皇帝為諸多玉扳指寫過的詩就不下50首。從乾隆《御製詩文集》中不難看出乾隆帝對於扳指的極大興趣和熱衷。乾隆十七年仲春清明前後,乾隆帝得到了一枚玉扳指,做工精巧之極,乾隆喜愛之餘並寫下了《玉》的詩作,詩中對於玉扳指的評價是“恰似瓊琚”,“德美信堪師”,而這就成為乾隆帝的第一首詠扳指詩,後被收錄於他的《御製詩二集》卷三十二中。從此以後,扳指進人了乾隆帝宏闊的視野之中,在直到嘉慶二年的四十五年間,乾隆皇帝為諸多玉扳指寫過不下五十首詩作。由於清代皇帝十分喜愛扳指,為逢迎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員紛紛將扳指進貢宮廷。乾隆四十一年春,乾隆巡遊山東,據清代《內務府奏底檔》記載,沿途有蒙古王、巡撫官員、各處鹽政、織造等,陸續“恭進”金錠、朝珠、衣料等大量財物。九江關監督全德“恭進”掐絲琺琅扳指20個;廣東總督李侍堯“恭進”子兒皮釘花扳指50個、象牙扳指50個等等。為博皇帝歡心,眾大臣還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飾以浮雕紋飾,雕有“萬壽無疆“、“古稀天子”及御製詩等。

於洋分析認為乾隆對玉扳指投人極大熱情大致是出於維護和保持滿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需要,同時受中國傳統的“君子比德於玉”觀念的影響,反映出乾隆對於玉的喜好和偏愛,此外,因為滿人要習武,不能忘記祖宗。康雍乾三朝的皇帝,對習武非常重視,每年都去打獵。滿人靠武力拿下江山,所以清朝歷代皇帝對扳指都感興趣。扳指戴在手上,首先可以提醒自己不忘記怎麼拿下的江山。“可以這樣說,乾隆御用玉扳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乾隆帝自己的意願,是乾隆帝與宮內工匠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

衰落有因 八旗子弟不再拉弓射箭

扳指成时髦物件都因乾隆贪玩

到了乾隆、嘉慶之後,扳指已失去了它原來的功用,完全成為裝飾品。由於八旗子弟已不習武,荒廢了騎射,不思進取,“憨得憨”早被人忘卻。而玉扳指則成為他們炫耀身份、滿足虛榮的道具。不少人為玉扳指,一擲幹金。有人作詩諷刺道:“扳指要人知翡翠,輕寒猶把扇頻搖”許多八旗子弟將曾幫助他們祖先打天下的扳指整天舉在手上,悠哉地下館子、聽戲文、溜鳥兒,扳指的實用性便逐漸喪失。那時的扳指基本都以裝飾為主,做工越來越精益求精,質料非常講究,出現了玉石、翡翠、瑪瑙,珊瑚,茶晶、墨晶、水晶、金、銀、銅、鐵、瓷等品種。其中以翡翠為最珍貴。有的雕飾龍馬紋、花草紋、山水、人物、詩詞等紋飾和圖案,鏤刻細膩。

而扳指這種飾物,最終沒能傳下去有一個重要原因,在大拇指上戴著一個大玉壞,對幹活的人來說是個累贅。再者,朝代沿革,歷史變遷,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男人不重視習武,而器重文明和智慧。於是,此後扳指便以男人首飾的姿態持續了百年之久。到了慈禧垂簾聽政的時候,她開始佩戴扳指彰顯身份,後來有的女子也逐漸開始效仿佩戴扳指以彰顯身份。據記載,當年慈禧召見恭親王時,無意間看見他手上戴著一汪水般的翡翠扳指,便讓摘下來瞧瞧,誰知慈禧拿過來一面摩挲一面誇好,頗似愛不釋手的樣子,一邊問話,順手就擱在龍書案上了。恭親王一看扳指既然歸還無望,只好故作大方,貢奉給她了。

而清朝乾隆年間的“花甲聯芳”玉板指於2003年12月19日圓明園遺址出土,高3釐米,直徑3釐米,扳指質地為新疆和田白玉,玉色通透,質地滋潤。從尺寸上推斷為女性佩戴的扳指。用陰刻線描繪了一叢荷花。並刻有“花甲聯芳”四字,有祝願長壽之意。由於是女性佩戴,又是出土於乾隆時期,可謂極為少見。

趣味傳說 順治扔扳指 確定陵墓

扳指成时髦物件都因乾隆贪玩

據傳,順治皇帝是用扳指確定的自己陵寢位置。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故事還要從順治皇帝的一次外出狩獵說起。

清朝初期的一天,順治皇帝率領眾臣到河北省遵化縣一帶狩獵,捕獲了大量獵物。順治縱馬揚鞭登上了高山,極目向南望,金星山如錦屏翠帳,朝北看,昌瑞山山巒重疊,林濤如湧,景物秀美,如同仙境,順治皇帝站在山巔發出感嘆之時,不由想到了自己的後事。他向蒼天默默地禱告,輕輕取下佩戴在大拇指上的白玉扳指,小心翼翼地扔下了山坡,然後向眾臣宣詔:“此山王氣蔥鬱,可為聯的壽宮,扳指所落之處為佳穴,即可啟工。”眾部下順著玉扳指滾落的方向找去,在草叢中發現了玉扳指,並且立樁做了標記。清東陵中的第一座陵寢—孝陵也就在這裡落成了。雖然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說,卻說明了順治皇帝對扳指的珍愛。

儘管順治帝選定了陵址,但由於當時清兵入關不久,基業方定,戰火還很頻繁,整個中國西部、南部、西南尚處於清兵與各種武裝勢力的生死搏殺中。在這種形勢下,順治帝以國事為重,一直未建自己的陵寢,直到康熙一朝才將陵寢建成。落成後的清東陵從選址、設計,到佈局、結構都非常周密和講究,殿宇、陵墓錯落有致,主次分明,既體現了封建王朝森嚴的等級,又具備了科學性和藝術性。難道這一切都始於順治皇帝的那枚扳指嗎?這一疑問在康熙年間終於有了答案。據史料記載,康熙六年七月,輔政大臣蘇克薩哈提出要去看守孝陵,康熙不明白他的意圖,於是派人去詢問。蘇克薩哈回答說:“世祖皇帝卜地時,蒙諭:‘聯萬歲後,爾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寢近地為善。’我即叩謝:‘若得此,幸甚!’蘇克薩哈又說:‘卜閱陵地,非我一人侍從,曾有索尼、遏必隆,我等三人一齊叩謝。’”這段史料證明,清東陵這塊風水寶地確實是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

七枚扳指 拍出天價

扳指成时髦物件都因乾隆贪玩

2007年4月7日,香港蘇富比春拍如期舉行,其中一套共計七枚的盒裝乾隆御用玉扳指成為了此次拍賣萬眾矚目的焦點,其在上海巡展期同樣引起了參觀者的極大關注,最後成交價是4736萬元港幣,從而打破過往清代御品拍賣成交價紀錄。

扳指成时髦物件都因乾隆贪玩

[來源]

半島晨報

周芝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