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溥儀葬地之處

一波三折的溥儀葬地之處

愛新覺羅 溥儀(1906-1967),是清朝入關後第十帝(即末代皇帝),為第二代醇親王載灃長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即皇帝位,時年三歲,其父載灃任攝政王,改元宣統。1911年(宣統三年)八月,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宣佈退位,在位僅三年。

一波三折的溥儀葬地之處

小朝廷時期的溥儀和老師朱益藩(左)陳寶琛(右)

溥儀自1912年退位,至1967年10月17日病逝。其間經歷過"張勳復辟",擁其第二次當皇帝(僅十二天即告失敗),1924年被馮玉祥國民軍逐出紫禁城,次年移居津,1932年2月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策劃下,任偽滿州國執政,年號大同,改長春為新京,1945年日本投降,被蘇聯紅軍俘獲,1950年被遭送回國,入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12月被特赦,次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工作,1961年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專員。1964年被選為全國政協第四屆委員,1967年在北京去世。

一波三折的溥儀葬地之處

溥儀是因患腎癌去世的,享年六十一歲。溥儀死後葬入皇家陵寢了嗎?他生前營造過“萬年吉地嗎?此事至今鮮為人知,據李青《勘輿說帖)證實,1915年博僅十歲時,廢清皇室決定為溥儀選擇“萬年吉地",擔任此任的即是精通風水的廣東廉州府李青,李青在筆帖式錫泉等人的陪同下,踏遍了河北省易縣西陵的山山水水,經過勘測與卜算,認為泰東陵旺隆村北(俗名狐仙樓),是一處上吉佳壤。陵穴定在西北的山坡上,與崇陵遙遙相對,清皇室經過討論,並派人實地驗證後,認為可以選用,並即時將此地圈禁起來。據徐廣源《清朝皇陵探奇》記載,當時"薄儀小朝廷沒有自己的經濟來源"。“更何況時局不穩,小朝廷自身難保,所以陵址雖然已經選定,但一直未能興工。

還有一種說法,出自陳寶蓉著《清西陵縱橫》,說:“溥儀入承大統後,便於崇陵旁的旺隆村北選定了“萬年吉地””。並“於宣統二年破土修建,採取了先地下,後地上由後向前逐步施工的辦法。施工一年有餘,完成了地宮開槽奠基和明樓寶城等%礎工程。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便倒臺了,至此宣統陵寢工程被迫停止,再沒有恢復興建”。兩種說法,孰是孰非,有待考證。

一波三折的溥儀葬地之處

那麼,溥儀去世後,是土葬還是火化呢,據溥儀的夫人李淑賢說,薄儀的遺體是1967年10月19日火化的,對於骨灰如何處理,周恩來總理當時作了明確指示:可由愛新覺羅家族決定;二、可由家屬選擇在革命公墓、萬安公墓和其他墓地的任,何地方安葬或寄存骨灰。10月21日家屬聚會進行了討論,經家族一致商定,將溥儀的骨灰寄存在八寶山人民骨灰堂(《溥儀的後半生》)。溥儀之弟溥傑說:周總理等領導同志“對溥儀的後事非常關心,曾對我說,是否要建立一座漂亮的陵墓?作為一個市民,我明確拒絕了。

據新華社報道,為了祭奠這位在“文革”中遭到不公正待遇的“公民”,1980年5月29日在政協禮堂,為溥儀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鄧穎超、烏蘭夫、彭衝等中央領導送了花圈。全國政協副主席季方、劉瀾濤等三百多人出席追悼會。會後根據中央指示,將溥儀的骨灰重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副室。

至1994年溥儀葬地又有變化。《清室皇陵探奇》記載:1994年旅居海外的張世義|先生在易縣崇陵西北興建了一座華龍皇家陵園。為了提高陵園知名度,增加效益張先生經過不懈努力,勸動了溥儀夫人李淑賢,將溥儀的骨灰盒遷葬西陵。

一波三折的溥儀葬地之處

安放儀式於1995年1月26日舉行:由李淑賢把骨灰盒捧至墓穴前,陵園工作)員將骨灰盒放入水泥築的“槨”內。面南朝北,蓋上“槨”蓋,最後澆上混凝土。這是清末最後一個皇帝的“萬年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