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現在的中國和類似時期的日本,預測消費股的未來!

最近大市不好,正是扯淡的好時機。

任何一個公司要實現營收的增長,都是數量和價格的累積。把投資的區間拉長到十年,營收增長就這麼幾種排列組合:一,量價齊飛(比如貴州茅臺,恆瑞醫藥,房地產);二,量平價飛(比如產品不斷漲價的東阿阿膠);三,量升價平(比如格力電器基本在維持空調價格的基礎上擴大出貨量),四,量價齊跌(比如創維電視和味千拉麵)。

顯然哪怕今天是一樣的資產質量/盈利水平,因為有預期在。市場給第一種企業的估值和第四種肯定也是天差地別。那麼問題在我們能比市場望的再遠一點看清楚今後量價的走勢嗎?換句話說我們買的企業的利基穩固嗎?以後可以量價齊升嗎?

今天發現日本的統計局,每年都會對物價裡比較特別的內容做出一些記載,選擇2004,05年的貼出來希望對準確預測未來能提供一點點參考。(從貿易戰,房價和消費習慣來看,我認為1985~2018年間日本人的變化對我們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日本在這20年裡通膨非常的低,可以排除通膨的影響)

1,先從明星個人健康支出開始

對比現在的中國和類似時期的日本,預測消費股的未來!

對比現在的中國和類似時期的日本,預測消費股的未來!

上圖。隨著高齡化和個人醫療負擔的增加,健康花費走入長牛。醫藥/醫療器械/診所/保健品的支出以1995年為100的話,2004年攀升到123.5。其中最亮的明星是保健品,如果以1995年為100的話,雖然2003年受到減肥食品對肝的損害影響有一次下跌,但是隔年迅速又走高,達到227.2的高位。

下圖。紅柱表示1994年的水平,藍柱表示2005年的水平。幾乎全年齡段對於保健品都缺乏抵抗力大幅增長,有意思的是我們傳統認為保健品是老人吃的,在日本30歲以下的年輕人和50~59歲的人群反而是保健品增長的火車頭。

保健品確實是個好生意,生活水平上升人又懶得運動,偷懶就喜歡吃這個(偷懶是人最重要的本能,按摩椅的未來絕對比跑步機好)。很吃驚市場對於利潤不錯而且手裡一大把現金幾乎沒負債的湯臣倍健並沒有給出很高的價格。這個生意就是要慢慢做品牌海外收購好的管線,只要能做到用戶吃的放心,肯定是老齡化社會里的一朵鮮花比原研藥還要牛。

2,個人娛樂

對比現在的中國和類似時期的日本,預測消費股的未來!

藍色線代表書籍。書籍的支出金額到平成10年(2000年)為止還是處在一個平移狀態。後來隨著因特網的普及開始走弱,後面的移動互聯等想必更一步加速了圖書的衰退。當然總體來說書的消費量不減,只是今後的消費慢慢挪到線上罷了。

相反的電影,戲劇的入場費用卻在15年裡穩紮穩打的漲了近150%,這在日本已經是了不起的數字了。光從這裡看華誼兄弟雖然最近走了黴運,但是市場不斷高漲的需要還是真實存在的,個人感覺馮小剛范冰冰他們的商業價值不是總局的一張限薪令能夠制約的。另外夾帶一點私貨,最近宋城演藝把旗下的六間房剝離出報表轉成股權投資是件好事,上市公司專注主業坐在消費升級的電梯上就很舒服了。

3,人靠衣服

上圖是男士,下圖是女士的衣服

對比現在的中國和類似時期的日本,預測消費股的未來!

衣服是非常受經濟影響的軟性支出,圖示從1985年開始,在日本股市達到泡沫期的同時衣服支出量價齊飛,然後就一路不回頭的往下俯衝。

值得注意的是女士衣服雖然購入數量和支出金額掉的厲害,價格指數非常穩定(上圖虛線),倒驢不倒架,就算衣服買不起買少了,買的那幾件品質不能降。換句話說在衣裝裡高級女裝是有一定護城河的。

4,最後是家用電器

左上為電冰箱,左下為空調,左上是洗衣機,左下是電視機。

對比現在的中國和類似時期的日本,預測消費股的未來!

冰箱空調的價格一路向下。洗衣機穩中有升。電視走出一個U字形,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左右受益於液晶電視,數字信號的技術革新,價格有一次起死回生。

購入數量基本原地踏步。這生意真的是毫無趣味。

其他的我就不一一貼出了,簡單說兩句。酒類裡發泡酒(酒精含量僅為啤酒一半,類似東北的格瓦斯據說對身體有利)銷量大漲,其他的清酒,葡萄酒,威士忌都往下。團隊旅遊略微上升但不是很受歡迎,個人自由行的增加讓民宿和旅店的生意漲了125%,比較重視品味的民宿旅館這個其實國內也已經露出端倪了,日本人視那種N層樓的大酒店為商務出差用途,講究一點的出門喜歡有特色的住處或者個性化的酒店。

最後我們來給他們排個隊,希望今後下單落注的時候能幫到大家的判斷。現在mark一下,過幾年再來看看企業的營收和股價有沒有受這個因素影響。

1 保健品 〉2 電影戲劇 > 3 醫藥醫院 〉4 書籍 〉5 高級女裝 〉6 洗衣機電冰箱空調電視其他衣服。

都說投資是一門藝術,對未來的其實大家都是在現有情況的基礎上去猜的。如果過於單純的基於財務報表去投資,難免會陷入利潤增長緩慢的價值陷阱。反過來過於重視長期前景忽視基本財務常識則一旦預測落空會掉進更恐怖的戴維斯雙殺裡。這裡說的市場增減,並不作為估值的單一判斷依據,敬請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