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章節重點知識梳理「第二章」

《教育心理學》章節重點知識梳理「第二章」

第二章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複習提要

本章主要介紹了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概念、中學生的認知發展與教育、中學生的人格發展以及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

知識點梳理

1.心理發展的含義

所謂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研究表明,學生心理的發展有四個基本特徵: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

我國心理學家通常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8個階段。即:乳兒期(0~1歲);嬰兒期 (1~3歲);幼兒期(3~6、7歲);童年期(6、7歲~11、12歲);少年期(11、12歲~l4、1 5歲);青年期(14、15歲~25歲);成年期(25~65歲);老年期(65歲以後)。

2.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徵

少年期是指11、12歲到l4、15歲的階段,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大致相當於初中階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

青年期指14、15歲至l7、18歲時期,相當於高中時期。青年初期是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時期。

3.中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含義

(1)關於學習準備

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2)關於關鍵期

關鍵期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其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4.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2)前運算階段(2~7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各種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維仍受具體直覺表象的束縛。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這個階段的標誌是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麵積的守恆。

(4)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這一階段的兒童思維已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它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①命題之間的關係 ②假設一演繹推理 ③抽象邏輯思維

④可逆與補償 ⑤思維的靈活性

5.認知發展階段與教學的關係

(1)認知發展階段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2)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關於最近發展區

前蘇聯的維果斯基認為,兒童的現有水平和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適應最近發展區,從而走在發展的前面,並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

6.中學生的人格的發展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

(1)埃裡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於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①信任感對不信任感(0~1.5歲) ②自主感對羞恥感(2~3歲)

③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 ④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⑤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2)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

人格的發展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家庭教養模式、學校教育、同輩群體都會影響人格的發展。

7.自我意識的發展

(1)自我意識的含義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意識。包括三種成分:一是自我認識;二是自我體驗;三是自我監控。

(2)自我意識的發展

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兒童在3歲以後,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的。

8.學生的認知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1)認知方式差異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中學教育心理學考點與要點歸納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沉思型與衝動型、輻合型與發散型等方面。

(2)智力差異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納量表(簡稱S—B量表)。該量表最初由法國人比納和西蒙於1905年編制,後來由斯坦福大學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訂。

智力測驗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智商,簡稱IQ。

智力是個體先天稟賦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個體智力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差異,包括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

(3)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首先,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其次,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

最後,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9.學生的性格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性格特徵差異和性格類型差異兩個方面。

關於性格特徵差異,一般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的:一是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徵;三是性格的情緒特徵;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徵。

性格類型是指在一類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徵的獨特結合,分為外傾型與內傾型、獨立型和順從型。

性格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會作為動力因素影響學習的速度和質量,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還會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

重點難點提示

重點:心理發展的含義、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埃裡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以及中學生自我意識特點。

難點:中學生的認知差異、性格差異及相應的教育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