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平:天府文化,是城市永遠不會改變的「不動產」

沒有人對成都文化感到陌生。從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到寬窄巷子的一杯清茶,再到春熙路的熊貓雕塑……坐擁眾多傳統與現代文化元素的成都,如今已把目標設置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為此,成都日前舉行了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大會,“天府文化”在會上被反覆提及。

這對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來說,無疑是興奮而又頗感壓力。對他而言,天府文化作為城市永遠不會改變的“不動產”,是成都衝向世界文明的重要載體;在豐富的文化資源背後,如何將天府文化植入普通人的生活場景,讓文化的理解度和自豪感成為每個成都人的必備品質,是譚平和天府文化研究院正在探索的課題。

認識文化

“三城三都”的提出 找對了天府文化的自身優勢

譚平表示,與傳統巴蜀文化不同,天府文化從時間上來看橫跨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僅有傳統元素,還注重現代都市存在。也就是說,天府文化不僅是歷史的書籍或器件,也可以是今日的文化場所或音樂,或是餐桌上的一道菜餚。“這次專門提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志在把都市文化精粹進行傳承和打造,體現了城市文化上的雄心壯志。”譚平表示,城市硬實力的發展和城市品牌形象的建構,要以文化本身為目的,進行價值觀的傳播,而天府文化是重要傳播手段。

如何打造天府文化?譚平建議,成都首先要從傳統文化軟實力進行變化,譬如改變“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思維,讓文化也成為城市發展的“硬實力”。他特別提到,成都要將文化含量注入城市建設,在與海內外的城市競爭中做好文化產業,“尤其是服務性第三產業”。“做好文化產業,不僅能為經濟發展作支撐,還將回到城市終極追求,通過培育城市高度文化自覺,以文化素質提升城市品牌打造。”譚平說。

這也與成都打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不謀而合——成都將以“三城三都”為載體,打造不一樣的成都標識:即建設世界文創名城、世界旅遊名城、世界賽事名城,打造國際美食之都、國際音樂之都和國際會展之都。

“天府文化的意義不止於文創產業,成都不僅眼界開闊,還找對了城市文化發展的優勢所在。”譚平評價稱,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既要保留本身個性和優勢所在,同時還把城市內部各種文化資源和人才資源調動起來,整體推動城市文化的國際化發展。

植入基因

青龍湖的朱熹宗祠 就是不可複製的文化遺產

“三城三都”的背後,還有一系列基礎設施和文體場館的打造進度表。在譚平看來,這正反映了成都在建設世界文化名城過程中的前瞻性——首先要有文化的載體,之後再來推動天府文化品牌的傳播。

“很關鍵的因素即是,這些高大上的場館要接地氣,不僅要儘可能低價或免費向市民開放,同時要在其中植入恰當而具影響力的文化元素。”譚平說,景觀景點的打造大多是“可複製的”,“花錢也難買到的”正是根植城市的天府文化。例如,成都正在打造的天府綠道中,除了點綴城市綠意,體現城市休閒文化,還在不同階段創造性植入當地的文化。譚平特別提到,青龍湖區域的朱熹宗祠是龍泉驛區特有的文化基因,同時也是不可複製的文化遺產。“可能大部分市民不清楚朱熹後代的一部分人在成都生活著,這樣的文化植入則能幫助這一事實得到更多人的共識。”

除了天府綠道,凡是方便和提升市民生活的城市場所,都要把自然和人文深度結合。在成都打造國際美食之都過程中,譚平認為天府文化的傳播還存有很多機遇。例如已名揚海內外的川菜,能不能以國際視野進行新的傳播,融入滋養川菜的天府文化因素,當成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尋找他們

除了青年人才 還需要傳承天府文化的普通人

作為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是最接近天府文化生長的“當局者”。隨著天府文化的傳播漸入佳境,譚平認為目前成都最需要的是“人”——青年人才和傳承天府文化的普通人。

“在所有關於天府文化的活動和論壇中,幾乎所有大腕都是年齡較大的老者。”譚平認為,老者代表的是天府文化的過去,而作為橫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文化,青年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他看來,無論何時,天府文化行動都需要20~30歲的年輕人才,成都要提供更多機會和舞臺,給予他們成長機會和容錯空間,“要讓年輕人唱主角,30年後的成都需要這些文化的傳承者。”

除了青年人才,譚平認為成都還需要傳承天府文化的普通人。“進入一個城市,最能代表城市文化的一定是當地人。”他表示,除了城市博物館和音樂廳,普通市民的生活方式和言行舉止體現了城市的價值觀和文化感,“真正優美的東西要走進老百姓內心深處,才有可能透過這扇窗戶傳遞給外面的人。”

因此,在打造天府文化的過程中,譚平提出要做好“雅文化”,讓城市的主流人群能夠欣賞,並且對這些歷史和文化肅然起敬。他表示,每個成都人都要清醒認識到,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是所有人的責任。

成都商報記者 鄒悅

原標題: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 天府文化,是城市永遠不會改變的“不動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