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盛夏,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极也。这一天,是太阳的转折点,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嘉宾:陈新

出身中医世家

《养生堂》特邀嘉宾

清华EMBA特约讲师

《时尚巴莎》等健康专栏撰写人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夏至三候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一候鹿角解;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山兽,属阳,角向前;麋,形大,属阴,角向后。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退;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麋角退。

二候蜩始鸣;后五日“蜩始鸣”。古时楚称蜩,秦晋称蝉。蜩螗沸羹,叫声沸稠为黏羹,多美的形容!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螗小而绿,叫声尖锐而急促,立秋后才鸣,也称寒蜩、寒蝉、夏蝉,为区别“知了”,俗称“都了”。雄性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再五日,半夏生。意味着夏天已过半,后半夏骄阳似火,浓荫难求;夜晚虫鸣如织,花香四溢。半夏是一种白色块茎,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作为一种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如治疗伤寒寒热,是少阳之枢半开之病;治喉咙肿痛,是少阴之枢半开之病。

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习俗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对应着这种阴阳变化,民间形成许多习俗禁忌,以期求得吉祥平安,趋利避害。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互赠扇子与香囊

古时,为了消暑,夏至之后,皇家会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民间夏至日,妇女之间会互赠折扇、脂粉、香囊,“扇”借以生风,祛暑消热;“脂粉”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香囊”驱蚊虫,放在传染病流行。

扇子、脂粉与香囊也是我们现在常用的物品,今年的夏至日,不妨也把这个习俗用起来,将扇子与香囊赠与亲朋好友,既表达关心之意,又怀有感恩之情。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吃饺子、面和馄饨

“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时节,吃面是重要习俗。北京、山东等地吃凉面,面条煮熟后过凉开水,降火开胃、消夏避伏。北方人夏至日吃面食,而南方人则在夏至这天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民间历来有“苦夏”掉肉的说法,所以,夏至吃过馄饨后,会称体重,希望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养生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阴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运动养生

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起居养生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夏至养生先养心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养心。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夏至养生谨防热中风

夏至期间,全国气温高、光照足、雨水也多,农作物生长旺盛。夏至过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了。人的胃肠功能因受暑热刺激,其功能就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胸脘郁闷、食欲不振等心神不适,甚至引起中暑、热中风等,伤害健康。

天气热,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特别是午后高温时段和老、弱、病、幼人群;在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时,要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同时采取防晒措施:穿浅色或素色的服装,带遮阳帽、草帽或打遮阳伞;多喝水,特别是盐开水,随身携带防暑药物时,此外,要注意备好一些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热中风的药物。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夏至“三伏贴”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敷贴禁忌: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等。

夏至养生吃什么好?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夏季要多吃苦味食物,传统中医与五行理论认为,五行苦入心,夏季属“火”,而火对应五脏中的“心”,夏季心火旺盛,需要苦来中和。苦味可以刺激味蕾和味觉神经,刺激唾液腺、增进唾液分泌,刺激胃液和胆汁的分泌。因此可增进食欲,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苦瓜鲫鱼汤

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极易被消化吸收,包括儿童、孕妇、老人在内的各类人群都适合吃。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原料:苦瓜475克,鲫鱼380克,葵花籽油、生姜、鸡粉适量。

做法:

1.先把生姜洗净,放入煮锅中,加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

2.苦瓜择洗干净,切块,开水焯烫;

3.然后油适量,倒入锅中,烧热后放入择洗干净的鲫鱼,煎至双面微黄,捞起放入锅中;

4.放入苦瓜,盖锅盖,大火烧开;

5.最后放入适量的鸡粉调味,即可出锅。

南瓜玉米沙拉

夏至吃玉米能补中健胃,除湿利水,宜于脾虚泄泻,湿热泄泻,搭配南瓜做成沙拉不仅清凉开胃,味道还十分不错。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原料:南瓜200克、鸡蛋2个、新鲜玉米粒1小把、时令绿叶蔬菜1小把、橄榄油2汤勺、苹果醋1汤勺、芥末适理、盐少许。

做法:

1.南瓜去皮切小块,冷水上锅蒸3-5分钟后盛出放凉吹干;

2.不粘锅中放入少量橄榄油,放入南瓜块四面各煎一下沥油备用;

3.鸡蛋煮熟后,切开去蛋黄,只留蛋白切小碎丁;

4.玉米粒焯一边水沥干,绿叶蔬菜洗净沥干;

5.橄榄油、果醋、芥末、盐混合后拌匀成沙拉汁,所有食材倒入沙拉碗,淋入沙拉汁拌匀即可。

家常凉面

中国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面条是北方人的至爱。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面,而面条都要过凉水,俗称“凉水面”,用来消夏避伏。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原料:面条、黄瓜、腌胡萝卜、腌香椿芽、芝麻酱、蒜泥、醋、香油

做法:

1.先和面,醒30分钟后擀成面条;

2.黄瓜切成细丝,腌胡萝卜和香椿芽切丁,芝麻酱用水调开,蒜泥备好;

3.锅中水烧开后,下入面条煮至八成熟后捞出;

4.面条用凉水冲凉,反复冲几次;

5.凉好的面条盛入碗中,依次加上各种调料,再加适量醋和香油;

6.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

夏至:炎热已至,就着蝉鸣、夏景吃上一碗“夏至面”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到来了,你打算如何度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