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书《鬼谷子》

千古奇书《鬼谷子》

《鬼谷子》博大精深,充满着权谋策略的智慧,包含着言谈辩论的技巧,是中国古代思想的荟萃。虽然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有人诟病,认为此书传授“诈人之术”,“妄言乱世”,甚至有人说它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学士大夫宜唾去不道”,但这并不影响各位历史名士对它的喜爱及赞赏。

比如,大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把鬼谷子和孟子、庄子、墨子等相提并论,进行肯定评价,写道:“鬼谷渺渺,每环奥义。”在《文心雕龙? 论说》中,对《鬼谷子》的《飞钳第五》和《转丸第十三》(此篇现已亡佚)作了精到的评论:“暨战国争雄,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

南宋学者高似孙评价:“《鬼谷子》书,其智谋,其术数,其变谲,其辞谈,盖出于战国诸人之表。夫一辟一阖,《易》之神也;一翕一张,老氏之几也。鬼谷之术,往往有得于阖辟翕张之外,神而明之,益至于自放溃裂而不可御。予尝观诸《阴符》矣,穷天之用,贼人之私,而阴谋诡秘,有金匮韬略所不可该者。而鬼谷尽用而泄之,其亦一代之雄乎!”

清代的学者孙德谦在《诸子通考》中说:“纵横家者,古之掌交也。《鬼谷子》一书所以明交郊之道,而使于四方者,果能扼山川之险要,察士卒之强弱,识人民之多寡,辨君相之贤愚,沈机观变,以销祸患于无形,则张仪、苏秦,其各安中国至于十余年之久者,不难继其功烈矣。”

《鬼谷子》是谋略权术、神机妙算的百变圣经。在今天这个风云变幻、商战频仍的时代,它依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对经商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依然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比如,“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要想了解别人,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别人。

比如,“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要有无穷的智慧和谋略,必须具有圣人博大的胸怀。

比如,“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一件小事才出现的时候只是一个小的苗头,但后来可能变成泰山当中的那棵参天大树,要见微知著。

比如,“胜于不争不费”,不动一刀一枪、不动一兵一卒、没有什么花费就能取得卓越的成功。

《鬼谷子》的核心思想是“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注重的是辩证、实际、实战的方法,方法论是鬼谷子的特长。因此《鬼谷子》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它甚至不推崇忠君思想,和谁在一起做事是一种缘分。如果信念一致、价值观一致、方向一致,大家都认同这项事业,那就可以合作。合则来,不合则去。如果人不对,事情不对,那就不必对对方愚忠。

比如,伊尹五就桀,姜子牙三就商。伊尹五次去夏桀那里做官,做一段时间发现道不同,于是又做商汤的臣子,跟着商汤做一段又跟夏桀。五就汤,五去汤,最后判定商汤这个人能成大业,有雄才伟略,有使命感,于是死心塌地跟着商汤干。传说姜子牙曾经为商纣做事,后来几经周折才决定为周文王做事。

“鬼谷三卷隐匡天下,兵家七国才出一门”。《鬼谷子》分三卷:内敛智慧,纵横智慧,成事智慧。内敛智慧讲的是建功立业者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和内功修炼。纵横智慧讲如何合纵连横,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如何进行沟通、说服、谈判和演讲。成事智慧讲如何权衡利弊、如何量、如何权、如何谋、如何作决断、如何去领导统御、如何去教育和驾驭人才。

2010年8月,我到天津的一所大学去讲课,一位教授听说我讲《鬼谷子》,专门拿了本书看。中场休息时他找到我说:“兰老师,这个学问不能再讲了。”我问为什么,他说:“看完《鬼谷子》两章后,我背后发凉,浑身冒冷汗。因为它把人性的弱点完全讲透了,如何揣、如何摩、如何直达人的内心,如何了解对方的企图,如何掌控对方,如何制服对方,都讲得太透彻了。如果不德之人得到这个东西,可能会祸害社会。”

确实,从鬼谷子的谋略和游说原理中,我们可以学到高深莫测的诡计,也可以发现威力无比的阳谋。阳谋自然行于大道,诡计也可使于正端。计谋本无正邪之分,全看你拿来何用。学了《鬼谷子》,害人能成大奸大恶,救人也可造七级浮屠,拿去做人做事更是不败的生存宝典!就好比一把刀子,在恶者手里可以行凶,而在医生手里却可以救死扶伤。所以我希望所有研究鬼谷子的人遵守几个原则:

第一,树德,建立美好的品德。指导理论我可以教给你,但是知道理论之后,既可以扬善,也可以行凶。所以,首先要树德。

第二,逞才。人尽其才,一个人得到才能以后要用在合适的地方。

第三,知家。变成一个大学问家,变成一个思想家,变成一个有修为的人。

上乘者论道,中乘者讲法,下乘者求术。我们现在学的大多数课程,其很大部分还是处在方法、技巧这个阶段,是术的阶段,而很少上升到道的阶段。术强调的是如何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而道是指一个人心性的修持。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他的福报就有多大;境界有多高,眼界就有多高;胸怀有多大,发展的疆域就会有多大。一般来说,一家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发展比较好,可能是因为发挥了领导者的特长,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遇到瓶颈,没有办法突破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领导者的格局、领导者的境界、领导者的心量还在原地踏步,没有提高。如果领导者不突破自身的境界,就可能会变成公司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所有的学习,最根本的地方在于扩大一个人的心量,提升一个人的格局,提高一个人的境界,是在“道”上。

一把扇子核心的地方在哪里?在扇轴。扇轴轻轻一动,扇骨和扇面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变。这个扇轴就是“道”,道决定“法”,“法”是指领导的理念和价值观,信念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规条,决定外在的行为。规条就是外在的“术”,是手段、方法、策略和技巧。所以如果境界不改变,信念、价值观没有改变,“道”没有改变,术和法就像是皮毛一样,“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外在的也不会得到太大的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