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正在改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饭哆


制造业成本分三类:材料,人工,费用。

目前,制造行业不仅人工成本一直在增长,材料成本也在迅猛增长。三类成本中的费用,细分一下,大致可分为材料和固定资产的折旧。

制造业想提高企业利润,从两个方面着手。

1、生产方面,要严格控制成本,在材料,人工都处于增长的情况下,只能提高管理水平,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摊薄固定成本。降低单位成本。

2、企业经营方面,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能力,控制管理费用,保持合理的销售费。


财经平平


题主要问的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老板该怎么办吧?

大约1996年的时候,一个工厂老板请教一个工程专家一个问题,他们工厂有个环节,一个特别热的铝锭需要工人用手接住,有点危险,自动化设备多少钱?专家答曰20万元。工厂老板决定以后给这个工人每月加200元,不用自动化设备。

大约2016年的时候,富士康决定1个11万人的工厂,5万人由自动编程机械手(机器人)代替。

劳动力成本上升后,很多工厂都招不满人了。工厂只能用更多的自动设备来代替人工。

实体店也不好招人了,老板只能去选择更高毛利的产品来支付工资。

如果连员工工资都不够开,说明老板的买卖太没技术含量了。

2009年经济危机的时候一个帐篷厂老板告诉我,周围的帐篷厂很多都死了,就他还活着,因为他的工厂产品质量好,从生产线上下来,每一件都能做样品,走的是高端市场。

如果你的企业效益好,给员工工资都是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的工资,你就是一家成功的企业。也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到你的公司。

好的企业总是想如何雇到优秀的人,而不是便宜的人。

回到题目,老板没有找到一个赚钱的买卖,是老板的问题,不要抱怨劳动力成本上升。只有成本先导型的企业才会抱怨劳动力成本上升,其实所有的成本上升,他都会抱怨。拼价格是最不费脑的经营方式。


徐如林本尊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国制造业三十年的辉煌正是依赖于成本红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成本的逐年上扬,成本红利已基本消失殆尽。微利化时代让制造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得不到保障,制造业陷入了“寒冬”。

今年两会期间,总理提出了国家通过减税降负政策扶持实体经济,值得期待!但制造业的自我转型升级才是正道。为了消除成本上扬带来的盈利压力,可以采取两种转型策略:

01、创新型:技术升级,特别是核心技术,最终实现品牌的升级。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定价权,产生溢价增效

02、精益型:革新管理,消除全流程中的一切浪费,包括隐形浪费。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产生节流增效



励创精益忠言


随着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制造业低成本优势已经终结了,我觉得需要做出以下方面的应对:

一、产业升级:低端的、落后的产能必定将会被淘汰,加速产业整合升级是传统制造业的趋势。

二、设备升级:高端智能制造是产业升级的硬件基础,工业自动化,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的智能化设备的改造升级,既能提高企业制造效率,又能节约人工成本。

三、技术升级:掌握核心技术,在产业链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让企业更具竞争力。

四、人才升级:引进高端人才是产业升级的软件基础,能给企业注入新鲜活力,带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五、服务升级: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可以更加了解市场动态,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服务。

以上就是我对制造业低成本优势不在的应对方法的一点点理解,谢谢!









信息棒棒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外贸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一架马车,但是随着红利褪去,“中国制造”面临着改革的临界点,以前的低价,低端已经在现在行不通了。中央也提出,中国的制造业需要需要慢慢的向高端制造业前进。在者国家也是大力支持高端制造业,2019年国家也提出减税2万亿,这对于制造业是利好的。所以,如果你从事制造业,尽量从事高端制造业,跟随货架的政策走。


成长铺子


首先 简权 去掉影响问题反馈速度和影响工作效率的多余人员和部门。

第二 提升 提升产品的质量加上员工质量意识 减少加工 加费 和料废 从而减少维修和修复 减少工时的浪费。

第三 改善公司管理制度 减少老员工的流失 从而减少公司对员工的培养成本。


军小粉


非要走高端路线,那必定是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但社会矛盾,也必定更加激烈。一将功成万骨枯,商场如战场,实业者之路,如炼狱般难熬,,,,,,,?????


每吋每刻


这是实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必然要走高科技路线,机械化路线,成本的提高,要靠技术来弥补,这才是王道。


危机管理学


这是所有国家都要面临问题,避免不了。制造业只靠低价是不会长久的,成本上升会逼着企业去改变,不改变就只能被淘汰!高附加值的产品是企业必须,要有高附加值就要有特色,就要去创新!只能适应社会变化去改变!


误入江湖大道


用工成本士地使用成本不断增加,主城区也无生产用地,转移至区县,才有利可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