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被孫權送回曹魏,曹丕爲何對他「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


于禁被孫權送回曹魏,曹丕為何對他“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


于禁戎馬一生,殺敵無數,建不世之功,享萬人敬仰。在外姓將領中,于禁可謂第一人,張遼、徐晃等人不敢與之並列。但這一切卻終結於襄樊的一場大水,于禁以上將之尊,卑躬屈膝,投降關羽。其中原由,後世不可知悉,但在當時,于禁足可謂英名掃地,人人厭棄。


于禁被孫權送回曹魏,曹丕為何對他“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


後來,關羽授首,孫權將其送歸曹魏,當時明主曹操已死,新帝曹丕接見了于禁,並對他說了兩個人的故事。

《三國志·于禁傳》:文帝踐阼,權稱潘,遣禁還。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瘁,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

曹丕說的荀林父、孟明視是誰?對於禁說這兩個人又是什麼意思呢?

荀林父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將。他在晉文公建立霸業的過程中逐漸展露出才華,每戰必勝,成為晉文公麾下重要將領。到了晉文公三年(公元前633年),著名的城濮之戰還沒有爆發,荀林父就擔任晉文公的御戎,負責駕駛國君戎車,是晉文公的親信。


于禁被孫權送回曹魏,曹丕為何對他“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


在晉文公四年,也就是前632年,晉文公為抵禦異族——狄,而編制了三支步兵精銳,荀林父因其才能出眾,擔任了“中行”的主持。“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擔任了中行的主持。後來晉文公亡故,晉景公繼位,荀林父作為元老重臣,得以出任中軍元帥,主持國政。

這一切對於一個將領來說,是多麼完美而順暢的生涯。但命運往往不可捉摸,荀林父也想不到,他將面臨的是怎樣一場慘敗。

晉景公三年(前597年),荀林父新任中軍元帥不久,執掌國政未穩,奉命率師與楚交戰,也就是著名的邲(bi4) 之戰。

當時荀林父率軍前去救援被楚國攻擊的鄭國,剛到達黃河邊上,就有消息傳來,鄭國已經和楚國講和。荀林父見此,知道事不可為,就要班師回朝。但不想中軍副將不遵號令,竟擅自渡河。荀林父不忍拋棄晉軍士卒,只好率大軍同渡黃河。


于禁被孫權送回曹魏,曹丕為何對他“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


楚莊王見其將帥不和,荀林父掌軍不穩,立即命孫叔敖揮軍北上,與晉軍對抗。

荀林父久經戰陣,敢渡過黃河,自然也不怕楚軍來攻。但荀林父不知道,他面對的敵人不只孫叔敖,還包括自己的麾下將領魏錡和趙旃。原來此二人求官不得,心生怨念,想坑荀林父一把,便擅自對楚軍發出戰書,要決一死戰。

楚國橫行,就是憑藉楚人的蠻勇,哪裡會怯戰,楚莊王當即採納令尹孫叔敖的意見突襲晉軍。荀林父不備,驚慌失措,下令晉軍渡河後退,擊鼓宣佈說:先渡河者有賞。晉軍上軍與中軍大亂,為爭得獎賞與逃命機會,竟向同胞祭起屠刀。先上船的兵卒亂砍攀登船舷的人的手指,船中的斷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來。

此戰晉軍大敗,國力衰退,失去爭霸實力。楚國由此奠定了稱霸基石。

荀林父回國後,向國君請死。晉景公因士貞子的勸諫,竟讓荀林父官復原職,統領晉軍上下,行困獸猶鬥之舉。


于禁被孫權送回曹魏,曹丕為何對他“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


荀林父感動莫名,痛定思痛,作戰常深思而行,嚴行軍紀。一番整頓,荀林父統領下的晉軍竟煥然一新,先是以一場戰役逼迫鄭國解除與楚國的同盟,復與晉國結盟,穩定了晉國的政治地位。

後來又在晉景公六年,也就是公元594年,荀林父大舉興兵,一舉攻滅舊為邊患的赤狄,佔據了大片土地,為晉國建立了不世之功。但荀林父在邲之戰後,所有的戰爭意圖,其實都是為自己贖罪。這次大勝,也是荀林父在政治軍事生涯中建立的最後一次功績。

不久,年邁的荀林父自覺彌補了邲之戰的過失後,宣佈退出晉國政壇。


于禁被孫權送回曹魏,曹丕為何對他“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

再回到曹丕與于禁身上。于禁的戰敗與荀林父何其相似,曹丕以荀林父與孟明視的故事寬慰于禁,其實就是希望他重新振作,以功績洗刷恥辱。但不知為何,曹丕後來又在曹操的陵墓刻上羞辱于禁的壁畫,令于禁羞慚而死!是見於禁萎靡不振,下的一劑猛藥?還是曹丕的舊病復發,故意羞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