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要求新員工培訓必讀的四篇文章,究竟有什麼來頭?

任正非要求新员工培训必读的四篇文章,究竟有什么来头?

“我建議新員工在培訓中只學四篇文章。”——本文來源自任正非關於新員工培訓的談話

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傳遞奮鬥者為主體的文化

首先新員工培訓不能急於求成,不可能十來天就把新員工改造成骨幹,這不現實,也不大可能。我們能夠給新員工灌輸的文化就是“奮鬥”。

我們華為公司是以奮鬥者為本的公司,我們確定的是以奮鬥者為主體的文化。華為公司所有的制度、所有的政策是以奮鬥來定位的,不能奮鬥者就不是華為人,是要被淘汰的。

我們建立各項制度的基本假設是,員工是努力奮鬥的,而公司決不讓雷鋒吃虧。

我建議新員工在培訓中只學四篇文章。

《致加西亞的信》大家必學。學完之後,找你我身邊的加西亞,而不要講你的感受,講你的感受有什麼用?你身邊就有加西亞,你能不能向他學習?

我建議再學三篇文章,《致新員工書》、《天道酬勤》、華為的核心價值觀》。其他輔助性讀物,華為文摘等可以標價,在書籍銷售中心出售,僅為參考。

我們的原則是不變化的,但方法是可以變化的、是可以豐富多彩的。

不要搞以人為敵的考試,以及考一些不清晰的題目。應該是通過討論,使員工知道公司的許多管理規定

,如工資薪酬的管理原則,社保醫保、意外傷害保的具體方法,以及如何考核評價員工,如何進行幹部選拔的三權分立等的許多政策。要讓員工知道成長的明確、清晰的導向。以及通過新員工培訓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人際理解力與溝通能力。

我們要不斷激勵員工前進,害怕到海外去、到艱苦地區去,害怕艱苦的工作,在華為是沒有出路的。

不想成為將軍,而只想當一個士兵,是可以的;我們也允許士兵存在,如果貢獻大於成本,就是一個普通員工,如果貢獻低於成本,那就末位淘汰

因此新員工培訓傳達一種原則就是“奮鬥”,只有奮鬥才有利於社會,只有奮鬥才有個人前程,只有奮鬥才能報效父母,只有奮鬥才有益於妻兒 。

我認為任何人只要通過努力都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切進步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在別人。

你們說80年代新新人類,新新人類沒有什麼特別,他們也得幹活,否則他的薪酬誰來發?新員工的培訓的教材和骨幹員工的版本是不一樣的,骨幹員工講的很多是方法,叫他們如何用工具,而新員工講的是一種精神,首先要有精神,然後才會有方法。

什麼是文化?

我多次提到,華為是沒有文化的,都是從世界的先進文化借鑑來的,就像洋蔥一樣,剝一層是日本的,再剝一層是歐美的 ,再剝一層是孔夫子的,再剝一層是反對孔夫子的,只要是好的,我們都要吸取,包含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思科、微軟,他們優秀的管理也要吸取。

剝到最後,剩下的核心是很小的,就算是華為文化吧,就是奮鬥精神和犧牲精神。其實奮鬥與犧牲精神也是幾千年來就有的,也不是我們發明的。

過多強調華為自己的文化是沒有必要的,只要這個文化與別的先進文化不溶和,最後是存在不下來的。

對新員工,核心價值觀也只能慢慢的吸收,不是幾次討論可能解決的。可以做成膠片和小冊子,也放在書店裡賣。

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活動,來加強對奮鬥文化的理解。

比如,我們可以找一些在世界上非常有進取精神的歌曲或電影,晚上讓大家看看聽聽片斷,有什麼不可以呢?因此整個培訓教育,要寓教於樂,讓大家深刻認識。

我翻了一下新員工培訓的案例,基本上是以華為公司為主題的案例,太封閉,當然我也不反對,這也是很好的,但是我們為什麼不從更廣泛內容裡面去尋找呢?

我們要轉變一個思維,就是視野。

培訓教師轉變視野,不要只狹隘的看得見華為,看不見別的人好的地方。我們很多人缺少視野,就只看到眼前這點東西,靠機械教條的東西來改造人。因此我認為要簡化培訓內容,豐富培訓形式,方法要多樣,加強員工自悟,讓更多的人感興趣進來。

現在我們跟員工講的東西,不要脫離這個時代背景。傳承一種文化,要切合實際。現實生活中照樣有奮鬥者,我們不要以說教的方式來講道理教育員工。要讓員工展開討論和爭論,這樣印象才深。

我們目標是不能變的,但方法可以調整。太深奧的道理新員工一時接受不了,轉換一下思路,可以活躍一點、活潑一點。

從現實角度來看不要過分強調華為文化,在教材和教學方法上不要太教條、太機械,但參考材料可以五花八門,好的東西可摘一些漫畫印成彩印本,可以賣而不是發。

不要因循守舊,我認為沒有什麼不能動的,我只要一個最後的結果,大家紛紛要求上戰場,到艱苦的地方和工作崗位去都不辭職,這就說明新員工的培訓很成功了。

二○○七年九月十日

報送:總裁、EMT成員

抄送:公司各大部門及駐外機構

任正非要求新員工培訓必讀的四篇文章,究竟有什麼來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