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愛思想

孔子的仁愛思想

孔子的仁愛思想​​孔子的仁愛思想中,“仁”表達的是處理兩個人以上的關係,處理人與人之間內在的道德規範,而“禮”是外在的道德規範,要求內在的主體認同。

孔子的仁愛思想​他的仁愛思想由四部分組成,仁的內涵——仁者愛人,仁的原則——忠恕之道,仁的修為——為仁由己,仁的價值——殺身成仁。


孔子的仁愛思想

第一部分——仁者愛人,仁者愛人的背景是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奴隸主貴族不把人當人看,尤其是奴隸,
孔子的仁愛思想​所以孔子提出愛人的思想,目的就是要告訴人們奴隸也是人。愛人包括倆方面,首先是要愛護別人的生命,尊重別人的生命權,
孔子的仁愛思想​反對把別人的生命當成獲利的工具。西方哲學家康德也說過這麼一句話,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我們愛人應該是出於真心的去愛他人。其次是尊重別人的人格,面對別人的乞討時不應加以嘲諷。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為仁,孝悌為仁之本。“克己復禮”就是要做到剋制自己的慾望,迴歸到以前的行為規範上去,禮樂制度上去,一個人對父母要孝順,對兄弟姐妹要有愛


孔子的仁愛思想​,如果一個人連家人都做不到愛,那麼他還會愛別人嗎?第二部分是仁的原則——忠恕之道,忠和恕為兩個基本原則,忠和恕是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闡述,忠是一種積極的原則,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發自內心的將心比心。而恕則是一種消級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兩者的目的都是要實現仁,但實現的途徑方法有所不同。曾參說過一句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第三部分是仁的原則——為仁由己,為仁由己的含義有倆方面,首先,為仁要從自身做起,從自身出發去實現仁義道德,其次是實現仁義道德要從內心做起,必須自覺自願,內心的自覺自願是一種自律道德,而不是他律道德,只有自律道德才能真正發揮出它的作用。第二是道德的形而上學根據,就是西方強調的內在根據,也就是上面說的兩種道德(自律道德與他律道德),儒家強調的是自律道德。在這裡,儒家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都強調人的社會性,都認為是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區別於動物,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屬性。最後一部分是仁的價值——殺生求仁,孔子是個道德理想主義者,道德至上主義者,道德絕對主義者,孟子也提倡捨生取義,認為在生命面前道德的分量更重,必要的時候要犧牲生命來踐行道德,從而突出道德的重要性。

最後給大家安利一個特別好的轉轉二手交易網!可以淘好貨哦!
孔子的仁愛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