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才是扶貧的最好辦法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才是扶貧的最好辦法

我就想,國家對農業的政策這麼好,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這麼大。但為什麼出現的是農業“不景氣”呢?到處是怨聲載道呢?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一、“廣普型”的惠及農業的方式我們都試過了,結果是沒有“扶起來”。結論是“撒胡椒麵”!

所以現在改變了方式“集中”對具有“規模型”的(不管是種植還是養殖)進行扶持。按說從實踐中得出的結論應該是對的,從理論上也是對的。但是是不是“廣普型”的方式的卻是錯誤的呢?我覺得有待商榷。

二、“廣普型”的扶持方式有它的弊端,但是“廣普型”的方式絕對不可用,我覺得並不是這樣的。我們現在要看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農業人口的問題。

做“規模經營”並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這不但是我看到了,而且所有的現實人人看到了。農村除去出外打工的勞動力外,雖說剩餘的是老人、婦女或是兒童,但這一人數還是很巨大的。

農村耕作是時季節的,所以在做完必要的農事以後,很多時候很多人是沒事可做的。也就是說“空餘時間”很多。為什麼農村這些年打麻將非常多?可以不信,但是事實是80歲的老人在麻將桌子上可以打一天---;為什麼這些年農村興起了“入教”的現象?很多人參加了這個“教”,那個“教”?我覺得原因就是“無事可做”,“閒餘時間”太多造成的。

有句老話叫“無事生非”。那麼村裡的人,哪怕是老人,婦女,嗎,沒事可幹也會“生非”的。於是打麻將,入教聽經成了他們的“寄託”。如此可以看出是極大的浪費,人力浪費。

所以我就想,國家既然扶持農業,支持農業,補貼農業,為什麼不針對這種實際情況推行一種行之有效的“扶持”辦法呢?如果把對“規模性”的經營“扶持”政策拿出一點點來,來支持農村願意做養殖或是種植的人給予補貼(哪怕是養殖一隻雞,一頭豬;哪怕是種了一平米的蔬菜)會不會改變這種閒散的情況呢(希望不抬杆)?這樣我們農村的人是不是在物質上,在精神上都會有極大的改善呢?

三、我們發展經濟總是離不開人的。而經濟並不是說只有“企業”、“公司”才能做的。如果我們這樣鼓勵農村的農民投入到經濟發展中來,我們八億農民一個人創造“一元”錢的價值就是八億,如果創造100元呢?這不是一個小數字,也不是一個可忽略的小力量。這樣做,我們最後的總收入是不是就可以提高?經濟是不是會有改變?

------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某些方面完全可以這樣試驗,對於我們的經濟只有利而無弊。人,只有做事才有價值;人,只有被“用”才覺得有價值!“老驥伏櫪”不就是這個意思麼?“老有所用”,我覺得會讓更多的人高興的!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和看法。因為我們太多的人一年就白白的浪費掉了時間,毫無價值的浪費掉了寶貴的時間。如果方式正確,我想對國家會有不可估量的貢獻!

2018.9.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