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要講一個故事,其實有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孩子聽故事,很多時候對一個故事重複著若干遍都能依然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反倒是父母很多時候都顯得很不耐煩起來。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講,有意思嗎?確實,對孩子而言,意義卻十分重大。

先來說說模仿與創新之間的關係吧!模仿是經常被批判的對象,是不是模仿就是無意義的沒有創新精神呢?其實不然!比如,孩子玩積木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如果沒有模仿會有什麼結果呢?相信通過觀察我們也能看得出來,沒有模仿地拼積木的話,往往就是無法走出簡單、單調的胡堆亂積。

孩子老要講一個故事,其實有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再回到講故事,一個故事講一遍,孩子能吸收到故事中的什麼內涵嗎?可能過兩天或者甚至過幾分鐘,孩子就會把它拋到腦後,不知道講的什麼內容了。這樣的故事講一百個又有多大作用呢?相反,如果孩子持續對一個故事感興趣的話,他將能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關注更多的故事、圖畫細節,提出更多的問題,再結合父母的開拓性解讀和必要性的改編,必然會讓故事更加生動起來,如果再把幾個樣故事聯繫穿插進去,進行比較和分析,那麼,這些故事就不僅僅只是一個個故事了,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將變得有血有肉,孩子會慢慢地把自己代入進去,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思維模式,將其中的道理內化,並轉變成自己的行事準則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從前有座山",這個故事是不是很單調乏味?有一次,上床準備睡覺好長時間了,孩子還一直吵著要講故事。我就跟她講了這個故事:"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在跟小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山……"。講了幾遍後,孩子竟還在饒有興致地認真聽著,我就奇怪了:"為什麼你不問我怎麼一直在重複呀?"。她回答道:"因為那是老和尚給小和尚講的故事呀!"

孩子老要講一個故事,其實有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怎麼讓這個單調乏味的故事有血有肉起來呢?這裡插入一個段子(知乎 羊Bindy ),小屁孩子不‘宜,僅供家長參考,拆掉我們固有思維裡的那堵牆

高中住校有一次臥鋪夜談

聊到沒啥可說的時候

一哥們用《明月幾時有》的調調唱了句

"從前有座山……"

然後立馬有人跟

"山上有座廟~"

"廟裡有個老和尚~!"

接不下去了……

這時!

突然亂入了一句!

"他 ,M 做 L 愛. 有 一 套!"

本來昏昏欲睡的眾人瞬間都來了精神一起開腦洞編小黃歌兒

深山古寺,老和尚……

還有比這個赤激的麼!

孩子老要講一個故事,其實有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言歸正傳!

幼兒時期的孩子聽故事,通過不斷的重複,是孩子學習故事中的語言和記憶故事中的事物的最艱好方式。

比如有一本英文繪本《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這個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每一頁都會重複"what do you see" 和 "I can see……",我的兩個孩子都非常喜歡聽,通過以上語句的重複,很快就學習會了這個句型。其次,故事中的每一頁看到的都是一個新的不同顏色的動物,重複中的差異非常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重複講這個故事又能讓孩子在認真聽的同時,一直認真回憶下一頁的動物是什麼並搶答,這對孩子的記憶力的培養是非常有效果的。

孩子老要講一個故事,其實有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通過不斷的重複,孩子可以很好地區分細節差別並將自己代入進去處理類似問題。

4歲的兒子,最近非常喜歡聽《贊成》這本繪本故事,說實在話,這個繪本故事的圖畫我真不太喜歡,可兒子卻樂此不疲地聽著,故事中的五隻狼顏色差別不明顯,我在講的時候光看圖的話根本分不出哪隻叫什麼名字,可孩子卻慢慢都能分得清了。另外,生活中如果我們有個什麼提議的話,他也模仿起故事中的五隻狼來,舉起手興奮地說:"贊成!"

孩子老要講一個故事,其實有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變換著方式改編故事能夠突破故事本身的侷限,培養孩子多元化思維。

前面也寫過幾篇改編的故事,如《小猴子下山》,《美麗的公雞》,《小馬過河》等,這種方式對低年級的小學生效果尤其明顯。想想一輩了不加思考地重複又是件多麼可悲呀!

孩子老要講一個故事,其實有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創新性重複

樂高積木,一面有凸粒,另一面有可嵌入凸粒的凹槽,再簡單不過了,通過無數的重複,使用的一個個規格不一的積木,卻能搭建成真實飛機一半大小的模型,連細節令人歎為觀止。

孩子老要講一個故事,其實有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美麗的公雞,用恰當的讚美性話語會得到什麼結果呢?歡迎閱讀相關文章.

孩子老要講一個故事,其實有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借用未來趨勢預言家凱文.凱利大叔的觀點,大多數創新都是對現有事物的重組--重混(Remixing),能說這種重混就沒有創新?它可是有著其終極的力量--顛覆(Disruption)。

再想想《從前有座山》的故事,接著任何一句如果講不一樣的話,是不是就能重混出一個新型的顛覆性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